纵览我国那长达2000多年封建历史,真正做到一统天下的王朝可谓是不胜枚举,其中第一个便是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国了。只可惜这个曾经雄霸一时的帝国王朝,仅持续了短短14年的时间就大厦倾覆,最终被刘邦创立的汉朝所取代。

秦始皇嬴政画像

可事实上刘邦在公元前202年春,于定陶筑台登基之时已经到了54岁的年纪。仔细算来,这个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汉朝开国皇帝,只比秦始皇嬴政(出生公元前259年)小3岁而已。毫不夸张地说,嬴政和刘邦虽为两个朝代的开国之君,但实际上他俩却是同一代人。

刘邦剧照

因此,关于秦汉两代王朝的更替之中,便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话题。那便是假设嬴政能再多几年阳寿的话,当时各地如项羽、刘邦、韩信和张良等起义的势力还是否能颠覆秦国的统治呢?接下来小编就从以下2个方面来给大家仔细的剖析一下。

第一点,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首先,咱实事求是地说,嬴政若真能多活个几年的话,刘邦和项羽之流对于当时实力强大的秦帝国来说确实是不足为惧。毕竟,秦国覆灭的直接原因并非是与反秦军队实力相差悬殊所致。要知道当时光是秦国将领赵佗和任嚣二人的麾下就有50万大军,只不过他们在面对天下各路义军伐秦之时,最终选择了中立观望。

秦国军队

而且,除了南方的这50万秦军之外,秦国在北方同样也有30万大军。当然,这30万大军在秦国内乱之时,同样也是选择在长城留守。虽说,这30万大军后来倒是做出了出兵勤王的行动。但是,其行军速度却是十分的拖沓。以至于真正参与当时镇压起义军的秦国军队,只有镇守在中央的20万秦军。

章邯剧照

即便秦国在最危难的时刻能有章邯这样的大将挺身而出,并带领着10万囚徒解了一时的燃眉之急。可他却也因此遭到了赵高的排挤和刁难,以至于作战时一直都如履薄冰。最终,章邯这根秦国最后的救命稻草也再无扭转乾坤之力。

而反观项羽和刘邦二人,他们最初一个是落魄的楚国后裔,而另一个更是毫无根基的地方亭长。即便是到后来项羽和刘邦揭竿而起各自组建了义军部队,可他们的实力与整个秦国3大军团的力量相比简直就是判若云泥。

第二点,秦国内部积弊已久。

正所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而秦国内部的弊病便是从秦二世继位后开始变得愈发严重。自打嬴政东巡驾崩之后,李斯和赵高便伪造圣旨扶持胡亥继位,并将公子扶苏赐死。紧接着李斯依仗着自己的夺嫡之功,很快便稳固了自己在朝堂中的地位,并开始党同伐异清除异己。

蒙恬剧照

其中蒙氏兄弟(也就是蒙恬和蒙毅)被赐死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而此举也导致无数的秦国将领对朝廷大为失望。随后,李斯一党又被赵高以同样的手段铲除。最终,秦国大权皆落入了赵高一人之手。

因此,当秦二世在面对各地起义军的讨伐时,虽下达了调集大军平叛的命令。但由于秦国南北军团诸将早已对朝廷寒心,所以他们对于这道军令也大都只是阳奉阴违而已。

项羽剧照

由此可见,假设当时若换成嬴政继续执政的话,这一切问题基本上都不会发生。尤其是项羽和刘邦等人的势力,更不可能得到如此迅速的成长。毕竟,嬴政除了能把控好朝局之外,其本人在军中也有着极高的威望。即便是出现各路义军一起造反的局面,嬴政也一定能顺利调度南方、北方和中央3大军团的百万大军一同勤王平叛。

总得来说,秦朝身为我国历史上首个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二世而亡的命运确实是令人唏嘘。不过,秦朝的覆灭说到底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便一直都在人民身上沿用着战时极度严苛的政策。而事实上刚刚从六国连年战乱中走出来的人民,最迫切需要的应当是与民休息的政策才对。

所以说汉能灭秦绝非全靠运气,因为即便是秦始皇能够再多活几年,若秦朝不在国策上做出改变的话,终究还是会被人民的力量所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