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工龄退休"将成为新的退休制度,代替现行的延迟退休制度。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那么,究竟什么是"工龄退休",它将取代现行的延迟退休制度吗?
首先,什么是"工龄退休"?简单来说,就是指按照劳动者在企业中实际工作年限计算出的可享受养老金时间。比如说,一个人在某家企业工作了20年后就可以直接领取养老金,并且不需要等到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领取。
与之相反的,则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延迟退休"制度。也就是说,在当前国家规定下,如果想要拿到全额养老金,则必须要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男性60岁、女性55岁)才能申请领取。而如果选择提前领取,则每提前1个月则会减少0.5%左右的养老金待遇;若推迟领取,则每推迟1个月则会增加0.5%左右待遇。
显然,"工龄退休"和"延迟退休"两种模式各自有着其优缺点:前者侧重于根据员工在公司内部实际干活时间来确定福利待遇;而后者则更多地考虑了社会保障体系整体平衡、财政支出等因素。
那么,"工龄退休"真正可能成为新趋势吗?答案是否定的。毕竟,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下,"工龄制"的普及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与挫折。
首先,在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用人成本不断攀升、员工流动率上升等情况下,"以公司内部实际服务年限为基础设立安置方案或相关政策已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职工连续满一年以上但不满十五年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照不低于一个月月平均工资标准支付经济补偿。"即使解除合同时没有超过15个连续服务期间(即15个完整服务周期),也得给予他们最少一个月薪水等价物作为补偿费用。这就导致了企业们愈发谨慎对待员工招聘、培养和使用问题,从而进一步影响着人才公平评价机制和用人结构调整效果。
其次,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全球长寿指数排名》数据显示:中国居民预期寿命持续提高至77岁左右(2019),同时70岁以上老人口较2018年再次增加近150万,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数量增长尤为明显--这意味着未来10-20 年内社保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城市信报》2022/6/14)
最后,在国家积极推进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购买服务管理暂行办法》(GB/T 34002-2017) 中已有明确规定:"政府性基金项目安排应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原则, 鼓励创新型供应商参与, 引导供应商围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开展知识产权运营。"由此可见,"创造性更新"的理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换言之,"旧事物被淘汰、新理念被接纳",已经成为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