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76年,苻坚派遣幽州刺史,行唐公,大司马苻洛率领20万大军及前秦名将张蚝、邓羌等分数路向东灭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国--代国。

代国的主要管辖区域,涵盖今天的呼和浩特、大同、张家口和二连浩特,是个不大的国家,以至于在东晋十六国中没有这个国家的名号。苻坚之所以要东进灭这个小国,只是他要南下灭东晋之前,顺便统一北方的一个小目标。

苻坚是个雄才大略仁慈的国王,他要做一个"王者",因此灭了代国之后,以仁者无敌的姿态,将代国的代王什翼犍和他的子孙亲属都带回到了自己的国都长安,并留下两位将领驻守,一位是独孤部首领刘库仁,这是什翼犍的外甥,驻守原代国的东部,另一位是铁弗部首领刘卫辰,驻守原代国的西部。

代王什翼犍是个可怜人,本来他的国家在前秦的打击下只是败退,还没有到被灭国的程度,几个儿子却为了争夺王位自相残杀起来,更要杀他这个父亲,结果被前秦顺势灭了国,几个儿子也几乎死光。什翼犍这个爷爷带着仅存的一两个儿子和一帮孙子到了长安,可是他的嫡孙,6岁拓跋珪的却没有跟着去。

从血缘上说,什翼犍是拓跋珪的爷爷,可是从名义上说,什翼犍又是他的父亲。因为拓跋珪的生父在几年前的一次平叛中身亡,怀着他的母亲就被他的爷爷什翼犍收为妻子,因此拓跋珪出生后,他母亲的老公已经是什翼犍。

似乎有些混乱,但是这对草原鲜卑民族来说并不奇怪,毕竟繁衍人口保证族群是他们的第一要务。

拓跋珪没有跟着去长安的原因,是因为苻坚对代国兄弟父子的自相残杀很不理解,就问代国的长史燕凤到底是什么原因。燕凤先说了一番道理,之后就乘机劝苻坚将拓跋珪放回去,待他长大后成为代王,这样他领导下的人民就会子子孙孙感谢苻坚的宽厚,永不会背叛。苻坚深以为然,就把拓跋珪和他的母亲放回代国故地。

苻坚将什翼犍带到长安,是想让他学习儒家经典,学习前秦的各种制度,之后再放他回代国,可怜的什翼犍拓却没有活到回代国的那一天。

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回到了故土,寄居在父亲的老部下独孤部刘库仁营帐。刘库仁是个忠心的部下,他对老代王的孙子非常好,还对自己的儿子们说:"这个孩子必定能恢复祖业,你们都要好好待他。" 刘库仁的意思,以后拓跋珪长大了,大家还是要拥立他为王的。

可是,不久以后,刘库仁和铁弗部的刘卫辰开始了战争,结果刘库仁击败了刘卫辰,可是他本人又被鲜卑慕容文所杀,于是独孤部落在了刘库仁的弟弟刘眷手里。后来刘库仁的儿子刘显又杀了刘眷做了独孤部的统领。

刘显准备在前代国的地盘上大显身手,作为前代王儿子的拓跋珪自然就成了他的眼中钉。于是刘显要杀拓跋珪。可是刘显行事不密,被人告知了拓跋珪的母亲。于是,拓跋珪的母亲带着拓跋珪急忙跑向娘家的贺氏部族--贺兰部。

拓跋珪到了贺兰部,最高兴的是他的舅舅贺讷。贺讷见了拓跋珪是又惊又喜,他对拓跋珪说:"你复国以后,不要忘了我。"拓跋珪并没有对所谓复国抱有多大希望,他是光杆司令,来到贺兰部本就是寄人篱下的投奔,听舅舅这么说,也就应景似地回复:"要真如舅舅所说复了国,当然不会忘记舅舅。"

拓跋珪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既然拓跋珪的舅舅那么看重他,就一定有看重他的理由。

结果,拓跋珪爷爷什翼犍的老部下们听说拓跋珪来到了贺兰部,就纷纷来投,大家又共同推举拓跋珪为主。

拓跋珪还不满16岁,有如此的号召力,并非他个人有什么魅力,而是因为拓跋部已经形成了立嫡长子为继承人的制度,拓跋珪既然是什翼犍世子的儿子,在拓跋人心中,他就应该是拓跋的人主。

于是,公元386年正月,拓跋珪在拓跋部诸多部落的拥护下,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南)即代王位,正式宣布复国。2月迁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4月改代而称魏,拓跋珪称魏王。

此时拓跋珪称魏,并非他想得有多长远,而是以曹魏故地相称,可是也已经显示了他想在诸侯争霸中称雄的决心。

和所有的创业者一样,拓跋珪虽然打出了魏王旗号,可是内部并不稳固,不断有跳槽而去的。对离开的人,拓跋珪并不强留,他说自己是草创,不能强求人家跟着自己,那些愚蠢的人,就让他们走吧。

这些跳槽的人对拓跋珪来说,确实是肌肤之疾,可是不久,拓跋珪真正的心腹大患就来了。

苻坚在淝水之战大败,前燕王子慕容垂乘机请求东返邺城,结果在中山复国,跟着慕容垂东返的几个人中,有一个就是老代王什翼犍的儿子窟咄,也就是拓跋珪的叔父。

因为什翼犍娶了两个前燕公主做妻子,因此两家有姻亲关系。窟咄被慕容垂建立的后燕任命为新兴太守。

本来窟咄和拓跋珪井水不犯河水,可是,那位要杀拓跋珪的独孤部刘显要搞事情了。

拓跋珪复国后,刘显的手下也有投奔拓跋珪的,因此刘显就被边缘化,他无法和拓跋珪争雄,此时见窟咄成了燕国的太守,他就派自己的弟弟去见窟咄,告诉他自己可以派军队帮助他回国和拓跋珪争位。窟咄见天上居然掉了馅饼,他当然高兴。

窟咄回国,使得拓跋珪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因为大家跟着拓跋珪,唯一原因就是他是什翼犍之后,可窟咄同样是什翼犍之后,而且辈分和年龄都大过拓跋珪,于是,拓跋珪手下很多人就投奔了窟咄,甚至拓跋珪的禁卫军都想哗变。更严重的是,拓跋珪最亲近的宿卫官于桓要抓拓跋珪投奔窟咄,幸被他的舅舅报告了拓跋珪,拓跋珪才逃过一劫。

公元386年9月,由于离心离德的人实在太多,拓跋珪不得不再次到他母亲的贺兰部避难,同时,命两名手下去后燕慕容垂处求援兵。

这两名被拓跋珪信任并以性命相托的手下在前往慕容垂途中,一名却转而投向了窟咄,另一名忠心耿耿的手下到了慕容垂处,求得了慕容垂儿子赵王慕容驎率领的6千步骑。

慕容驎的到来救了拓跋珪的命。在慕容麟到达前,拓跋珪不仅受到了来自南面的窟咄军的进攻,更受到来自北面的拓跋珪另一个舅舅贺染干的进攻,如果没有慕容麟,拓跋珪的生命就要截止了。

拓跋珪和慕容驎两军会师后大败窟咄。窟咄的部下全部投降拓跋珪,他本人只带少数人逃往铁弗部刘卫辰,结果被刘卫辰所杀,

拓跋珪的雄武,被后燕王慕容垂看在眼里,他想收复拓跋珪,于是封拓跋珪西单于,还封他为上谷王。

慕容垂的意思很明显,既然你拓跋珪是靠着我的军队扶持,不如你就跟我混吧。可是拓跋珪却想自己单干。

拓跋珪灭了窟咄之后休整了半年,第二年的5月,他的最大对手独孤部刘显兄弟发生不和,拓跋珪认为是乘机讨伐的好机会,可是他自己的力量又不够,于是又向慕容垂借兵。慕容垂又将赵王慕容麟借给了拓跋珪,两军联合向独孤部的刘显发起攻击,最终大破刘显,迫使刘显逃往西燕。

这一战拓跋珪不仅兼并了刘显的部众,更收获牛马上万,他的两次战争获胜,使得他的实力迅速壮大起来。

拓跋珪通过两次战争壮大实力,尝到了战争的甜头,就开始了他的战争速成,对周边部落不断地进行征伐。

公元388年到公元391年的3年间,拓跋珪不断对周围部落进行讨伐,而且均以获胜告终,他先后大破鲜卑宇文部的库莫奚,高车部,吐突邻部,贺兰,纥突邻,纥奚诸部,叱奴部,黜弗部等。

期间,拓跋珪的舅舅贺讷终于实现了他投入拓跋珪麾下的诺言。当贺讷受到后燕的进攻时,还是拓跋珪出手相救,因此贺讷带着他的贺兰部投入到了拓跋部下。拓跋珪则将贺讷的贺兰部安置在他的国土东部,这是一个远离各国,相对和平的地方。

公元392年11月,铁弗刘卫辰感受到拓跋珪不断壮大的威胁,他命令自己的儿子率8,9万大军攻打拓跋珪,结果被拓跋珪6千余人打得大败。拓跋珪进而乘胜反击,抓获刘卫辰的儿子,刘卫辰本人也被部下所杀,这一仗是拓跋珪从未有过的大胜仗,获得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

消灭刘卫辰,使得拓跋珪已经完全占有了旧代国的地盘,他可以和周边的后秦、西燕和后燕抗衡。

拓跋珪灭了刘卫辰后,他迅速壮大的实力使得他不得不面对三个对手:后秦、西燕和后燕。

西燕受到慕容垂的后燕进攻,拓跋珪想到唇亡齿寒,便出兵援助西燕,可是他的援军未到,西燕就被后燕所灭,拓跋珪和慕容垂撕破了脸。

公元396年11月,慕容垂命令儿子慕容宝率领8万大军攻打拓跋珪,结果被拓跋珪的2万军在参合坡杀得全军覆灭。后燕兵马仅被俘者就有4-5万人,

参合坡一战,是拓跋珪和慕容垂两人的分水岭,拓跋珪的实力迅速高涨,而慕容垂的后燕则迅速衰弱,结果慕容垂病死,他的儿子慕容宝即位。

趁着后燕的衰弱,拓跋珪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之势对后燕进行不断的打击,先得了平城,后又带步骑40万大军取了幽州,再取了并州。

拓跋珪的打击堪称高效率和高频率,他根本不容慕容宝有喘息之机,而是发动了接二连三的打击,每一次打击都是致命性的。终于在公元397年,拓跋珪攻破后燕都城中山,第二年又攻占邺城,燕主慕容宝在穷途末路中被杀,余部分裂后再也无力翻身。

而攻占邺城后,拓跋珪就统一了黄河以北的山西、河北等地,

公元398年12月,拓跋珪在平城(今大同)即皇帝位,改元天兴,以"魏"为国号正式建魏。

在以""还是以""为国号的问题上,拓跋珪君臣之间也进行过讨论,因为"魏"比以前的"代"新,而且"魏"还是大国的名称,从而确立了""。

从此,历史上强大的北魏王朝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