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今河北省邯郸市)人。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进士,而且是名列甲等的进士,仅此一点足以说明,李沆的学问才识不俗。
史称李沆"器度宏远",意思是,气量很宏大。
我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意思也就是说,宰相的气度很大,有容人之量。
由此可见,"器度宏远"的李沆有做宰相的潜质。
很多人都看出了李沆的气度。
其中一个,就是李沆的父亲李炳,他曾经对别人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官至公辅。"
另外一个,就是真宗的父亲赵炅,有一次宋太宗在宫中举办宴会,宴请群臣,李沆也参加了,宴会结束后,诸臣纷纷退下,宋太宗对于别人没有什么评价,独独看着李沆的背影,对左右赞叹道:"你们看李沆这风度,端庄稳重,气量高雅,的确是一个显贵之人啊!(意思是将来必定官居显贵要职)"
所以,宋太宗在为太子赵恒挑选老师时,毫不犹豫地挑选了李沆和李至。
李沆由此光荣地晋升为太子赵恒的老师。
李沆为人严谨庄重,不苟言笑,学识过人,且循循善诱,赵恒对自己的这位老师非常尊重,甚至以太子之尊,向老师行跪拜大礼,为天下作出了"尊师重道"的表率。
李沆深受感动,对太子赵恒也是尽心尽力,倾囊相授,师生感情非常融洽。
赵恒继位后,立刻擢升老师李沆、李至为副宰相--参知政事,一年之后,更是拜老师李沆为宰相,以国事所托。
李沆治国,倾向于四个字:清静无为。
简单一点说,就是不折腾,与民休息。
这个执政思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其合理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都是世界上最有韧劲、最吃苦耐劳的群体,只要天下太平,社会稳定,给他们几亩薄田,勤劳善良的农民兄弟们用不了多久,就能把田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多种粮食多养猪,多生孩子多栽树,没有几年,小日子就过得红红火火,一大家子老老少少吃饱穿暖。
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只要有块地,只要不折腾,就能过上好日子。
农夫,山泉,有点田。
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就是农民兄弟们最朴实的梦想。
所以,每逢大乱之后的年代,只要国家放手让农民自己发展,用不了多久,农民就能有饭吃,国家就能恢复元气。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自唐朝末年一直到五代时期,中华大地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乱世的状态,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广大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赵匡胤立宋开国,南征北讨,终于将四分五裂的中华大地重新凝聚成一个整体,给了老百姓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并一直延续至真宗朝,为赵恒施政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因此,对于真宗朝来说,不折腾,不生事,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无疑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是有利于农民生产的,也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
李沆制定的国策可谓正当其时,宋真宗在位的初期,基本上全面贯彻了李沆的主张,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咸平年间,人口的大量增加即是明证。
可见,李沆的治国看似无为,其实是大作为。
不仅如此,李沆眼界还不一般。
当时朝中名臣寇准与丁谓走的很近,两人关系好得一塌糊涂,寇准觉得丁谓是个人才,于是屡次向宰相大人李沆推荐丁谓,李沆却始终不用。
寇准觉得很奇怪,于是再一次当面向李沆提起此事,非要李沆重用丁谓。
看着眼前这位固执己见的寇老西同志,李沆叹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你看丁谓的为人处事,难道可以让此人位居他人之上吗?"
寇老西同志还不服气,怼了宰相大人一句:"像丁谓这样的人,相公难道能一直抑制其在他人之下吗?"
李沆看着气鼓鼓的寇老西,心想,呵呵,真是图样图森破啊。
于是,笑了笑,说道:"将来你后悔的时候,就会想起我的话啦。"
果不其然,后来丁谓上位与寇准爆发矛盾最终走向决裂,从此开始疯狂地排挤、陷害、报复寇准,把威风凛凛的寇老西同志折腾得七荤八素、要死要活,直到那时,寇准才又想起李沆的那番话,这才心服口服。
还有一件事,也很能说明问题。
李沆主政后,有一段时间,契丹、党项经常越界骚扰大宋,为了防止异族的侵扰,宰执大臣们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处理各类繁琐的军务大事。
当时李沆的副手,正是参知政事王旦。
这两位每天都在政事堂商量国事,经常忙到四脚朝天,有时甚至连吃饭都顾不上,时间长了,王旦不免有所抱怨,叹息道:"什么时候天下太平了,也好让我们这些人稍微悠闲放松一下,过过太平日子啊。"
李沆看了看王旦,一本正经地说道:"国家有强敌外患,也并不是全是坏事,至少它能让朝廷、君王、臣民都能心怀戒惧,不敢懈怠。将来天下太平,没有祸患了,也未必就能高枕无忧,朝廷未必就不会出乱子啊!"
李沆不仅这么说,还经常这么做。
他每天都要将全国各地报来的坏消息,诸如,某某地方发水灾啦,某某地方天大旱啦,某某地方有土匪啦,一条一条详细奏报宋真宗过目。
看着宰相大人总是报忧不报喜,还事无巨细逐一条陈,王旦对此很不理解,觉得有些事情实在是小事,宰执大臣们商量一下,自个儿处理就好了,实在没有必要去麻烦皇上。
李沆看了看王旦,又一本正经地说道:"皇上正值壮年,应当让他了解民间的疾苦,治国的艰难。不然的话,以皇上血气方刚的年纪,恐怕不是流连于声色犬马,就是去折腾修建宫殿、穷兵黩武、求神拜佛之类的事。我已经老了,怕是看不到那一天了,这些恐怕就是参政你将来要担忧的事情啊!"
果不其然,"澶渊之盟"后,宋辽和议,天下太平,宋真宗在王钦若、丁谓等奸臣的怂恿下,开始搞起了封禅祭祀、崇道拜佛、大兴土木等事,君臣如病狂然,国家耗费无算。
那个时候,王旦才回想起已经故去的宰相李沆的谆谆教诲,深有感触:"李文靖公(李沆死后谥号'文靖'),真是'圣人'啊!"
李沆就是这么有远见。
不仅如此,李沆还敢于坚持原则。
有一次,宋真宗想将自己宠爱的后宫佳丽--刘氏(这是个传奇的女子,后文详说)晋升为贵妃,于是,派内侍给李沆送去亲笔信,要求政事堂正式拟定封赏的诏书,尽快办理此事。
李沆看了看皇帝的亲笔信,面无表情,当着内侍的面,将信当场点燃,烧成了灰,随后,冷冷地回了一句话:"你回去就说,我李沆不同意。"
内侍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眼瞅着宰相大人威严的模样,大气也不敢喘,只好灰溜溜地跑回宫去向皇帝禀报。
宋真宗听完后,默然不语,从此再也不敢提起此事。
李沆就是这么有风骨。
有一次,宋真宗曾经向李沆询问治国方略,李沆回答:"最重要的是,不要重用那些浮躁浅薄、好大喜功之人,以免扰乱政局、动摇国本。"
应当说,在宋朝初年的时代背景下,李沆关于维持朝廷政局稳定、不要轻易变更国策的主张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所以,真宗也很认可李沆这番话,于是,又追问道:"当今朝中,谁是这种人?"
李沆略一沉吟,便一口气点了三个人的名:梅询、曾致尧、李夷庚。
从此,这三人,真宗始终不加重用。
李沆死后二十年,曾经有人向朝廷推荐梅询,宋真宗却摇摇头,立刻反驳道:"李沆曾说他不是君子。"
仅此一事,足以看出宋真宗对李沆的信任之深。
北宋名臣欧阳修为此大发感慨道:"宰相去世二十年,还能让皇帝如此信任,除了李沆,试问还有谁?!"
可见,"圣相"李沆,名副其实。
咸平年间,宋真宗能够洁身自好,谨言慎行,朝乾夕惕,忧思为国,一派明君风范,很大程度上都与"圣相"李沆的辅佐有关。
可惜的是,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7月,李沆因病去世,一代"圣相"溘然长逝,宋真宗非常悲痛,特地辍朝五日,以示尊崇。
李沆的去世,标志着咸平之治的终结,大宋即将迎来另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