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人才缺乏:曾在元朝做过官的人不愿入仕新朝,隐逸在山林的读书人又对这位暴发户皇帝没好感,至于那一群开国功臣,不但武多文少,而且驾驭不易,都不是治国安邦的理想人选。
为了网罗人才,朱元璋不惜恐吓。一位避居上海的隐士不愿出仕,朱皇帝亲笔写了一道手谕给他:"坚守不出,恐有后悔。"吓得对方只好从命。朱元璋甚至发布圣旨,立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的规定:不合作,就杀头。
可是明初人物凋零,尤其在屡次大批屠戮官僚之后,官员更加短缺。为此,朱元璋建立了国子监,作为培养政治人才的最高学府。
北京国子监
国子监设掌馔二人,统领膳夫若干,负责给监生们做饭。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专门下诏说:膳夫不听使令、不按时起床,误了生员饮食的,"一两遍不听,打五十竹篦,三遍还不听,处斩"。
不过这并不是对生员的优待,因为针对生员的规矩更严。《监规》说得明白,禁止学生拿食堂饭菜说事儿,不许聚众议论;凡有此种言论,一律戴上枷锁,打入厨房做苦工,禁锢终身,不许释放。如果有谁敢擅入厨房、褒贬饮食乃至殴打膳夫的,笞五十,发回原籍当差。
对伙食不满就要受到如此重罚,那么对师长不恭敬,以及生员之间告讦生事则要被"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也就不足为奇了。
洪武三十年七月,年迈的朱元璋亲临奉天门,召集国子监所有师生训话:谁再敢发匿名帖诽谤师长,要凌迟处死,把人头用长杆挑着挂在国子监前示众,还要抄没全家,人丁全部迁往烟瘴之地!
国子监前的长杆是现成的,因为就在三年前,一个监生不满苛酷的学规,写了大字报贴出来表达抗议,就被捉去杀了,监门前竖起长杆,他的人头被高高挂起。
最能体现朱元璋对学校管制的,还是洪武十五年颁布的12条禁例。这些禁例不仅施行于国子监,也适用于全国各级官学,违者等同抗旨。
禁例主要是禁止生员干政,"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仿佛是怕强调得不够,后面还说,无论是在朝的官吏,还是在野的贤才,乃至"有志壮士、质朴农夫、商贾技艺",都可以上书议论朝政得失,各级官府不得阻拦,"惟生员不许"。
设立国子监本为教育官员子弟,官二代限额100名,民间俊秀的名额只有50个。因此朱元璋对生员的禁锢政策,与其说是对知识阶层的不信任,不如说是对功臣之家的防备。禁例的第二条说,"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少,愚痴者多……父母欲行非为……则当再三恳告",怎么看都像是对那些蠢蠢欲动的功臣之子说的。
后来,开国功臣被朱元璋屠戮殆尽,官一代多已不存,官二代自然消灭。到了洪武三十年,国子监民生1826名,官生只剩三名,其中还包括一名琉球留学生。朱元璋的理念是护惜小民而苛待官僚,诛杀官员动辄数万,他对监生的不近人情也就不难理解。
南京国子监前挂人头的长杆一直立着。直到一百多年后,正德皇帝朱厚照微服私访,看见了这件奇物,开金口道:"学校岂是刑场!"这才被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