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让小编来带你走进历史,了解历史。

中国历史上因为废嫡立庶导致的王朝内乱不胜枚举。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周幽王似乎并没有吸收乃父的教训,塔虽没有公然违反"嫡长子继承"的祖制,却选择了一条迂回曲折的办法达到其"废长立幼"的目的。

幽王八年,在司徒郑伯(桓公)等百官的见证下,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立褒姒为王后,同时废宜臼太子位,废申后王后位。

从法律意义上来说,这种昭告文武百官的废立行为是具有法律效应的。昭告一出,宜臼的嫡长子的地位便消失了,而伯服则由庶子升格为嫡子。

这本来属于王家内部的事务,可是因为太子乃是未来王朝大统的继承人,关系重大,尤其对于太子的外家申国来说,更是爆炸性的事件。

被废的申后和太子宜臼逃往西申的外祖父申侯家。在母子二人的一番痛哭流涕后,申侯大怒:好你个姬宫湦!若非我申国累世为你大周驻守这西垂之地,那虎视眈眈的戎狄早已长驱直入踏平你丰镐两京了!老夫拼死在此与戎狄周旋,还不是看在我女为王后、外孙为太子的份上!你既无情,我又何必以义待你!姬宫湦你不是要立伯服为太子吗?那咱们就现在拥立宜臼为"天王"!主意已定,他便立即联络死党许国国君、缯国国君等一帮西方和南方的诸侯们星夜密谋,并很快起草了一份文书昭告天下:宜臼在申邑鄂地即天子位,为"天王"。

宜臼在申国即位的消息传到宗周,幽王大怒:这还了得,反了反了!当下调动大军讨伐申国。

申侯知周幽王必然要来讨伐,所以早已与缯国、许国坚壁清野做好迎战准备。其实申侯嘴上说造反,心里却并没有底儿,要知道,周乃天下之主,虽说如今王室衰微,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旦周王室号令天下诸侯起而来攻,我这小小申国如何抵挡得住!

那缯国、许国等一干小诸侯们一向处于申国淫威之下,早已对申国言听计从,可是这次毕竟与周天子公然作对,这事儿实在太过鲁莽,此时虽已后悔,怎奈上了贼船还如何下得?

申侯当然知道这几位跟班的诸侯们的心思,安慰道:事已至此,为今日计,咱们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即日老夫遣人去西戎各部,许以厚赂广邀戎王,料想不几日西戎各路大军将云集我申国,到时候咱们乘周天子诸侯之师未集,速战速决一举攻破镐京!

那戎主们听说申侯要造周天子的反,皆大欢喜,数百年来,他们一直垂涎于周宗的繁华富庶,怎奈有秦、申这些驻守边疆的西周诸侯国的牵制,他们虽屡屡进攻周国,但败多胜少,别说进入丰镐,能在边地掠夺一些牛羊狗彘之类的牲畜便算是胜利了!如今接到申侯的主动邀请,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能放弃?

在申国、缯国、许国等诸侯的引导下,西戎大军长驱直入,浩浩荡荡杀向镐京。西周的王室贵族们万万没有想到申侯居然勾连来戎狄大军,一时之间朝廷大乱,幽王在执政大臣虢公石父、司徒王叔姬友的保护下向城外北方的骊山方向仓皇逃窜。

戎狄大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咒骂声、哀嚎声、痛哭声、喊杀声、兵器碰撞时发出的金属声、马蹄踏在石板大街上发出的哒哒声、火焰腾起时发出的噼啪声……最后混成了亡国的交响乐。可怜经营了数百年的镐京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周幽王最终没能逃离,在骊山脚下被戎狄截住,双方大战,幽王、伯服等众多王室贵族死于乱军之中,而大臣虢石父、郑桓公等也力战而死。《史记》说犬戎"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留下了残破的国都。

王室贵族当然也并非全军覆灭,其中就有一部向东北方向逃亡的贵族成功地冲破了包围圈,并最终抵达了虢国的城邑莫阳,并在那里安顿了下来。这一部便是执政大臣虢石父之子虢公翰为首的虢氏一族和部分王室成员。宣王之子、幽王之弟姬余臣便是王室的核心成员之一。

幽王一死,天下无主--尽管申侯、缯侯、许侯等在申国立了宜臼为"天王",可是经过这一场混战,王室及诸侯们恨透了申侯,而且废太子由于申侯的关系,背负了交通外国、弑父杀弟的恶名,因此诸侯们根本不承认宜臼为周王。(《清华简.系年》说:"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

在这样的形势下,自厉王、宣王以来累世为朝廷执政大臣的虢氏一族,以其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召集了众多诸侯来到虢国的莫阳城,共立宣王之子、幽王之弟姬余臣为新一届周王。因为莫阳城在携地,故史称周携王,又称携惠王。周携王以莫阳城为王城,修城池,设百官,造宫殿,并昭告天下。

至此,"二王并立"的局面形成。

彼时,宗周镐京已经残破不堪,而周的边疆守卫已经溃散,宗周之地一时间竟成犬戎的地盘,在镐京复国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因此,姬余臣老老实实的发展他的莫阳城,而他侄子姬宜臼则老老实实的呆在申国。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公元前770年。这一年,在秦襄公、晋文侯、郑武公的拥护下,在申国呆了两年的姬宜臼迁往成周洛邑,并在洛邑正式称周王。

为什么此时,秦、晋、郑三国会拥立名声并不好的姬宜臼呢?除了利益之外,还真的找不到更合适的理由。

晋文侯之所以支持姬宜臼是因为他要反对携王。因为携王所在的王都莫阳离晋国太近,成为晋国东向发展的一大障碍,更重要的是姬宜臼向晋文侯许诺将赐予山西的大片领土。

秦襄公支持姬宜臼是因为秦与申同为西方边陲之地,两国历来友好,更重要的是姬宜臼向秦襄公许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并大方的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而郑武公的心思则较为复杂。郑桓公是因为护驾幽王而死,郑国理当说与申国是仇敌,可是当战乱之后武公居然与仇敌结成了亲家,娶了申侯的小女儿为妻。通过与申国的联姻,郑武公成功掌握了姬宜臼之下的周朝政,而且宜臼迁都洛邑后,离郑国最近,便于其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姬宜臼许诺封赏的土地也十分可观。

在几方势力的共同作用下,姬宜臼顺利迁都洛邑,并在洛邑继位,史称平王。这就是平王东迁的过程。

武王建国后,在西方周人大本营继续加强镐京的建设,即宗周;同时在东方营建新的都城,即洛邑,又称成周。西周两都并立,互为策应,形成以两都为核心方圆千里的王畿之地。所以终西周之世,周王室的势力是任何一个诸侯国所不能比肩的。即是到了西周末世,周的威势已经不容小觑。然而,镐京之乱彻底终结了周的地缘和政治优势,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平王在洛邑称王后,过了二十年,即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向平王建议:"余臣未得诸侯而擅自成王,实在是大逆不道,理当讨伐。"平王欣然应允。于是晋文侯便趁携王离开莫阳城时领兵将之袭杀。

周王室复归统一。此后,进入东周,周王室的地位便一落千丈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