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历朝历代的太子,可能最幸福的就是明朝的朱标了:淮右布衣明太祖朱元璋对自己的大儿子,那可是实心实意的好,如果朱标起兵造反,朱元璋也可能把自己的锦衣卫派去帮忙--大家别不相信,锦衣卫还真是朱元璋创立的。

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设立锦衣卫,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驾崩。说朱标是驾崩也不算错,因为他后来被追尊为"兴宗孝康皇帝",他的四弟朱棣很不讲究,取消了大哥的帝号--如果朱标尚在,就是借给朱棣几个胆子,他也不敢发动靖难之役,即使发动了 ,也会被迅速摆平。

咱们今天的话题不是朱老四如何不讲哥们儿情义,而是要聊一聊倔老爹朱元璋和犟儿子朱标的之间的搞笑冲突:朱元璋三次动粗,朱标三次逃跑,最后直接跑进了河里。看这对父子的追逐赛,我们禁不住笑着猜想:朱元璋三次打朱标都没打着,是儿子跑得太快,还是父亲虚张声势?

朱元璋朱标这对奇葩父子,除了情真意切之外,还经常闹点小摩擦,朱元璋是一言不合就动手,而朱标则是能跑就跑,只要当场逃掉,转过天来就烟消云散,儿子依然孝顺,老子依然慈祥--父子没有隔夜仇。

话说当年朱元璋的一位贵妃薨逝,朱元璋就命令太子朱标"服齐衰杖期"这是最隆重的礼仪,朱标应该穿着粗麻布的孝服,手拿着拐杖,表示自己已经伤心得走不了路了。

在朱标眼里,他只有一位母亲,那就是马皇后,不管是贵妃还是皇贵妃,都是庶母:"礼惟士为庶母服缌麻,大夫以上为庶母则无服,况于天子之嗣乎?"

朱标的心情可以理解:"我的生母还活着呢,让我穿孝,不吉利!"但是老朱不理解,他摆出老爹的威风,抄起宝剑就要揍朱标。

朱标虽然孝顺,但却绝对不傻,他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回过头念念有词气朱元璋:"圣人教导我们说,小杖受大杖走,你拿着宝剑追我,我不跑就是不孝!"

朱元璋气喘吁吁,假装追了几步,也就讪讪地回去了。如果真想追,只需吆喝一嗓子,锦衣卫组成人墙,朱标就跑不掉了,至于把宝剑扔出去打朱标,老朱先生是万万不肯也万万不敢的--万一真伤了我儿子咋办?

读者诸君都知道,朱标生性仁厚,一直看不惯朱元璋对功臣大肆屠戮,尤其是马皇后薨逝之后,几乎没有人能从朱元璋刀下救人。

几乎没有不是绝对没有,太子朱标出于对老爹的真情,是敢捋一捋老虎胡子,他经常在朱元璋耳边絮絮叨叨:"陛下诛夷过滥,恐伤天和。(事见徐祯卿《剪胜野闻》,下同。)"

朱元璋一开始置若罔闻,最后实在不耐烦了,就把一根带刺的棘杖扔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这就是著名的"棘杖去刺"典故。

朱标不肯冒着扎手的风险去捡棘杖,朱元璋很是得意:"汝弗能执欤?使我运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刑余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

朱标当然不服气,说出的话也挺噎人:"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被噎得翻白眼的朱元璋勃然大怒,抓起凳子就扔了过去--朱元璋也就是想吓唬朱标一下,那凳子落点离朱标好几米远呢。

朱标看老朱发火,既不道歉也不服软,他是撒腿就跑,朱元璋迈开老腿在后面猛追。老朱虽然上了一些年纪,但是从小云游四方练出了一副好脚力,追赶身体比较虚弱的朱标,还是能追上的。

眼看要被追上了,朱标从怀里掏出一幅画扔在了地上,朱元璋展开一看之后放声大哭:"太子探怀中所绘图遗于地,帝展视之,大恸而止。"

为什么一幅画能让朱元璋哭得如此伤心?原来那幅画让住院证想起了一桩往事:"太祖尝为伪汉陈友谅所追,太后(指马皇后)负之而逃,太子私绘成图轴。"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跟太子、兴宗孝康皇帝朱标打打闹闹二十五年,其中发生在洪武十三年的"打儿子"事件,差点闹出人命,可把朱元璋吓出了一身冷汗,很多宫廷卫士都因此掉了脑袋。

当年宋濂的儿子和孙子都卷进了胡惟庸谋逆大案,朱元璋本着宁可错杀不可错放的原则,要把七十一岁并且已经告老还乡的太子老师宋濂一起干掉。

宋濂当然是无辜的,甚至他的儿子宋璲孙子宋慎可能也是无辜的,但是一心想把棘杖之刺全部拔光的朱元璋可不管那些,能杀三个绝不杀俩。

眼看宋濂要没命,马皇后绝食抗议无效,太子朱标哭着来求情了:"臣愚戆,无他师傅,幸陛下哀矜,裁其死。"

朱元璋正在气头上,口不择言一句话伤了朱标的心:"想饶恕宋濂,等你当上皇帝再说吧!"

这话放在其他皇帝和太子身上,那就是明显的威胁,但是朱元璋可能那个意思,他只是气糊涂了。

朱元璋气糊涂了,朱标可没糊涂,他听了这话很伤心:"老爹这是对我有所猜忌了,我死给你看!"

朱标二话不说就往外跑,这一跑就跑进了河里--有那么多大内高手在,朱标就是想淹死也不可能,大家七手八脚把朱标救了出来,可把朱元璋吓丢了半条老命,这时候他也顾不上生气了,只是为儿子大难不死心有余悸:"帝且喜且骂曰:'痴儿子,我杀人,何预汝耶?'"

朱标活了,朱元璋气也消了,他给那些连衣服都来不及脱就下水救人的侍卫每人连升三级,然后下令将脱了衣服鞋子才下水的侍卫统统斩首:"太子溺,候汝等解衣而救之乎?"

朱元璋这就有点蛮横不讲理了,但从他的蛮横不讲理中,我们也看到了浓浓的父爱--皇帝跟太子之间如此情真意切,两千多年几百个太子,有谁能享受到朱标的待遇?如果朱标多活十年,哪还有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