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12月,踌躇满志的晚清重臣曾国藩奉召回到了他阔别17个年头的北京。17年间,曾国藩奉命组建湘军,与太平军、捻军作生死搏杀,强行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大清王朝续命。如今,他回来了,作为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回来了!
对于北京,曾国藩很熟悉。毕竟,从27岁高中进士开始,他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差不多有14年。他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这次故地重游,如何不感慨万千?
晚清时期,外省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回京,一般都住在位于东安门外金鱼胡同的贤良寺,方便入宫觐见皇帝。曾国藩也不例外。他住进贤良寺的当晚,就有人送来谕旨,让他次日凌晨进宫,觐见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
谕旨里特别说明,"赏曾国藩紫禁城骑马"。
紫禁城就是皇宫,朝廷官员不允许在里面任意行走,骑马乘轿。只有德高望重的大臣,才能获得皇帝特别赏赐后,得以在紫禁城内骑马上朝。曾国藩当了多年京官,深知这一点,内心感到无比舒畅。17年的浴血拼搏、千里赴京的车舟劳顿,顿时烟消云散。
第二日,12岁的同治皇帝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在养心殿接见了曾国藩。在接见过程中,同治皇帝一言不发,形如傀儡。慈安太后问的都是一些琐屑事情,就跟妇人聊天一样,毫无头绪。倒是慈禧太后,所问的均是很尖锐的问题,如"拆撤湘军""湘军将领""直隶练兵"等,让曾国藩不由后背冒汗。
然而,也仅此而已。在曾国藩看来,慈禧太后根本就不关心战争过后老百姓家园重建、洋务运动、边防建设等家国大事,只是一门心思想及早解散湘军,重新在直隶地区打造一支新军来保卫京师的安全。自私自利的性格,昭然若揭。
这是曾国藩第一次觐见两宫太后。回去后,曾国藩在日记中写下了对两宫太后的评价:"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至于同治皇帝,则是"皇上冲龄,亦无从测之。"
曾国藩在北京期间,还见到了各位军机中枢:恭亲王奕欣、文祥、宝鋆。曾国藩敏锐地察觉,"时局尽在军机恭邸、文、宝数人,权过人主。"他们控制着晚清政局,权倾朝野。
恭亲王奕欣时任领班军机大臣、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对于这位炙手可热的王公贵族,曾国藩怎么评价的呢?只有12个字:"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是说恭亲王奕欣虽然很聪明,但由于受到慈禧太后的猜忌,在朝廷里面处境较为艰难,"不能立足"。
曾国藩与恭亲王奕欣的关系非同一般。当曾国藩最困难的时候,恭亲王奕欣给予了义不容辞的帮助。在这段话里,曾国藩没有更多非议,只是遗憾他没有将自己的聪明化为干事创业的能力。
长期担任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的文祥,在曾国藩眼里,为人很正派,然而"规模狭隘,亦不知求人自辅",是说他不具备朝廷重臣的格局,也不知道团结其他人来帮助自己。
至于军机大臣宝鋆,曾国藩认为他"不满人口"。
曾国藩放眼看朝廷,说:"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即倭仁),然才薄识短。余更碌碌,甚可忧耳。"朝廷文武百官,只有一个倭仁还能入曾国藩法眼,然而才学和见识都有限。至于其他人,就是一些碌碌无为之辈,更不用提了。
【参考资料:《能静居日记(三)》《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