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是慈禧的威慑力,而是慈禧地位决定的。同治皇帝生母。光绪皇帝的亲"爸爸"。在封建时代无疑就是最大的依仗和威力,再就是慈禧也许真的就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在27岁的年纪,在一文不名的情况下,一举拿下位高权重的顾命八大臣。老太后治国也许只能不行。但论权谋手段真没有人是慈禧的对手。

慈禧上位时,清朝还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同治时期,慈禧当政是非常勤奋的,在她的统治下实现了同治中兴,她破格重用汉臣,诞生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权臣。慈禧虽然是守旧派,但是她却并不是顽固派,洋务运动、清末新政都是在慈禧的支持下推动的,当时还组织了亚洲第一水军北洋水师。

到慈禧快死的时候,她比谁都明白大清气数将尽,亡国之期不远了。这才做了后面的权力安排,之所以让溥仪的父亲担任摄政王,也就是不让她的侄女儿一个人成为大清的陪葬品、替罪羊。不过她没有算到最后是袁世凯出手逼退了满清皇室,她的侄女儿因此得以善终。

同时还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共和制要求,要求废黜满清皇室,实现完全民主的共和制。国家形势动荡不安,革命形势风起云涌,这已经不是一个,两个政治强人可以改变的,武昌起义之前的中国可以说是遍地泼满了革命的"汽油",武昌起义一点点火星引起的连锁反应就埋葬了将近三百年的满清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