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起农民起义,各朝各代政权统治者太暴力,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日子里,最后激起民愤,这样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的政权统治,有的起义成功了,建立了新的政权,但是相对应的就是有些起义失败,被封建统治者所镇压。我们今天来和大家说的就是镇压消灭清末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曾文正公-曾国藩。

在以前的时候,曾国藩这个大家对他是的评价是有褒有贬,有好有坏,但是现在对他的评价一窝蜂的都是崇敬和膜拜,也有些人把他称作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仅有的"完人",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有这么好的评价的除了曾文正,另外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可见大家都觉得曾文正的是一个满身充满正能量的历史人物,但是历史上的曾文正真的是这个"完人"吗?

曾国藩的主张的言论是"立德与立言",放在现在的白话来说就是先学做人,在做事,但是这个言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手下的士兵给自己去建功立业,很多人觉得他是个儒将,对于曾国藩他的主要功劳就是镇压消灭了太平天国的起义军,把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统治政权给予巩固,这是他名垂青史最主要原因。要是没有太平天国的这些事,他可能就和普通的乡儒没有区别,更加不会让太多人来他关注他。

曾国藩和孔子还有王阳明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是一个军队的创立者,曾国藩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湘军的创立者,但是指挥湘军的领导确实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藩在军队的指挥方面并不是很有才能。湘军属于地方武装,比起清朝时期的八旗军队来说,那就是不能同日而语,对于他们的军费,清朝统治者要求自给自足,军费方面国家不予派发。据历史文献资料上记载,曾国藩所统领的湘军军费来源于地方商业方面的厘金抽取制度,从而来充当军费满足湘军的开支。文史资料这样记载只是为了给湘军一个好的形象而已,那时候湘军所驻扎管理的城市,商业活动没有那么的繁荣,本来清末事情国家好多地方都在打仗,时局不稳,靠着厘金来养活手下几十万的士兵,那他们早都饿死了。

再加上湘军的待遇方便比当时的八旗子弟军队的高处两倍之多,他们的开支主要还是靠战争发财,攻占城池,掠夺钱财。据很多清末历史学者的记载,湘军攻破城池后,几天几夜都不收刀,任由士兵对城里的百姓和商铺进行杀伤掠夺,经过湘军攻占的城池,城里的现象是老幼的尸体满地都是,城里街道一片狼藉。就像天平天国的京都被破之后,那种惨状比起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百姓对曾国藩的另一个称号"曾剃头",湘军也被唤作湘匪。

历史的撰写永远由胜利者来操作,太平天国被剿灭之后,清政府把所有的罪责都安在了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身上。太平天国虽说初期非常崇尚上帝,这也是一种手段,建立自己的政权之后,他们更多的精力都是处理政务,对于教务上的事情都少之又少,建立政权后他们还开创了女子科举制度,所以说对于清王朝统治者记载的太平天国的起义,并把国家政权不稳定的原因归于起义军,这明显是个谎藐。天平天国起义的这场运动,主要原因是清王朝政权统治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最终导致了天平天国这个组织的诞生,这罪责得有清政府承担。

湘军攻破天国后,把京都抢掠一空,清政府担心湘军的势力的日益增长,将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再派清廷直属官员作为他的上级领导,但是这个人还没上任就被湘军杀掉了,清廷不得已只能安排曾国藩任两江总督,这也是他为官期间最高的职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