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宋朝本来就是以"小"著称的呀!玩笑了!伟大领袖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历史上,农民起义在每个朝代都有发生,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帝国,伴随着土地不可逆转的兼并,农民起义基本是必然事件,而因为农民起义最后走向亡国的王朝也不胜枚举。然而宋朝是个例外,虽然农民起义时有发生,但基本是小打小闹的规模,像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这样铺天盖地的情况,在宋朝基本就没有出现过。

那么,为啥宋朝的农民起义这么"小家子气"呢?

1、"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一般来说,王朝初创时,统治者出于恢复生产力的需要,劝课农桑,抑制土地兼并,以便于更好更快地恢复生产。后期随着经济恢复,土地兼并就开始了,而且愈演愈烈,到了王朝后期,土地全部兼并到地主阶级手中,广大农民失去土地导致走投无路,民怨沸腾。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有个星星之火,马上就可以燎原,拉起成千上万的农民起义者队伍,进而对统治者进行摧枯拉朽的沉重打击。

但宋朝不一样。宋朝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从建国初期,土地兼并就已经开始了。由于宋朝"杯酒释兵权"采取了"贿赂"而不是屠杀功臣的政策,大肆以荣华富贵笼络权臣武将,并许以兼并土地的权力。所以立国不到百年,宋朝的土地已经兼并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地步。危险啊,按说农民应该已经揭竿而起了,然而并没有。

原来北宋的财政收入并不只是土地。作为中国古代最富庶的王朝,宋朝绝不只是靠种地来增加财政收入。在土地之外,宋朝还有发达的工商业。因为工商业的繁荣,北宋财政收入之高前所未有。因为工商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因此宋朝对农业的依赖比较小。发达的工商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吸引了大量无地农民进城务工,促进了宋朝城市的繁荣。宋朝的城市化水平是历朝最高的,宋朝的搞法和几百年后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圈地运动"异曲同工。

所以宋朝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不高,对土地兼并的管控是宽松的。土地可以买卖,而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还可以从事工商业,并不会走投无路。所以,宋朝的农民兄弟们也没有必要冒着杀头的危险去造反,所以也就失去了揭竿而起的群众基础。

2、有效管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宋朝的社会不稳定因素都去干嘛了?答案是:"当兵"。在宋朝流行这样一句话,叫"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原因是组成军队的成分真的是鱼龙混杂。宋朝军队分为禁军和厢军。禁军负责打仗,而厢军主要就是负责除打仗之外的一切活计,类似于民兵,当然了,在厢军中出类拔萃的,干得好的可以选拔到禁军,待遇提高一个层次。厢军平时的作用就是修路、挖沟、抢险、建桥等不一而足,这些人因为没有作战任务,所以也对兵员素质没有过高要求,所以宋朝大胆地将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吸引到厢军中来。要知道把他们拉到工地上挣工分绝对不只是为了加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为了更好得看住他们。

在小说《水浒传》中,林冲犯罪后,得到的待遇是被刺字发配充军看草料。原因很简单,这样武艺高强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圈在军队里面,有吃有喝有事做,以后就不会到社会上呼风唤雨了。从宋朝开始,因为军队人数的扩张,士兵成为专职打仗的人,因此不需要像唐朝府兵制一样从农民中拉人去打仗了,农民的负担减轻。宋朝推行的军事制度,被称为募兵制。在宋朝,大量厢军的存在不仅促进了社会安定,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承担了大部分的徭役,所以农民人身更加自由。这样的环境下,农民不至于生活不下去,加上没有社会不安定因素的煽动,让他们去"闹革命"是不现实的。

3、重视并保护了文人的利益:宋朝是文人士大夫们最幸福的朝代。宋朝三百年,史料记载中只有一个文臣被杀,这就是"伪楚"皇帝张邦昌。他是汉奸,自然人人得而诛之,赵构成为第一个杀掉文臣的宋朝皇帝。除此之外,宋朝皇帝谨遵太祖教诲,遵守信奉"刑不上大夫"的准则,所以士大夫们生活相当惬意。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军权,消灭了藩镇割据基础,宋朝国策开始转向"以文制武",这使得宋代文人的地位空前提高。

从历代大规模农民起义成功的案例来看,拥有一个靠谱的智囊团是取得起义胜利、建立新王朝的关键。这里的智囊团必须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佼佼者,像李自成麾下的牛金星之流是不行的。有知识的文人是古代的精英群体,他们虽然不动刀枪,但是有时候可以引发更严重的破坏,所以,笼络文人是王朝稳定的重要一环。宋朝开始,在科举制度上进行了大量改革,重要一点就是提高了科举的录取率,这使得大量的文人被吸纳到统治者集团中,让佼佼者基本成为统治者的自己人。

文人当国,自然要继续为文人谋福利,所以宋朝的文人,一般都过得比较潇洒。宋朝的文人地位很高,那么这种情况下谁会轻易的跟着一帮农民去创业呢?要知道,由于封建社会农民和地主资源占有量的严重不对称性,农民起义的成功率非常之低。而一旦失败,基本就意味着要被咔嚓掉。

所以文人是不会轻易冒险的,而没有文人加盟的宋朝农民起义基本就是火刚烧起来就被浇灭。纵观宋朝的农民起义,以方腊起义、宋江起义和王小波起义为典型。而王小波起义基本在四川盆地里打转;宋江起义基本就是在山东闹腾;而规模较大的方腊起义也只是在浙江省及其周边来回折腾。这样的起义规模,和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尽管宋朝的农民起义次数较多,但基本都是小打小闹,以至于史书都只是用"叛"、"乱"寥寥数语就一带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