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关于几个网红教授的评论。几声叹息,无聊之中,又重看了《大明王朝1566》。这部老剧的精彩早有评说,堪称史诗大片。朝堂官场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次重看,倒是大太监们的权利和影响让我印象深刻。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早期的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直到东汉之后才全部使用阉人做宦官。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

大家都知道,太监的权利和影响在明朝达到了巅峰造极之境。无论东厂西厂,还是锦衣卫,权利之大、手段之毒让人闻风丧胆。

我们对太监都有两大印象:一是溜须拍马,二是会使坏。历史上,就留下了很多这样的大太监,其中,臭名昭著的有:秦朝的赵高,东汉张让为首的"十常侍",明末的魏忠贤,清末的李莲英。

这些大太监坏事做净,可谓丧净天良,在小说影视剧里,我相信大家已经熟知,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今天讲个小太监对软弱无能的皇帝使坏的小故事,这是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录里写的,他三岁登基,一直是个傀儡皇帝,解放后成了普通人。一天,溥仪去街上买早点,买的烧饼,这是他第一次买烧饼吃,刚出炉的烧饼吃起来香甜酥脆。他突然想起几十年前在宫里也吃过一次烧饼,又冷又硬,难吃死了。他当时问买烧饼的太监,太监说烧饼就是这个味。溥仪终于知道当初是被太监骗了,心里骂着这些该死的太监还有多少事蒙骗过我啊。

再来说太监的溜须拍马。太监由于身处皇宫,学会溜须拍马不但可以保命,还可以掌握大权获利。几千年的宦官制度,就会形成太监文化和太监思维,这种文化和思维的核心是--一切为主子服务。例如主子无意说出几句自己都不明白的话,也会有人立刻赞美拥护,还被博引旁征,利用逻辑和各种事例来证明主子所说的是绝对真理。这样的故事先秦开始至今,层出不穷。

这种以主子为中心的太监文化久了,批评的声音会屏蔽,错误会被掩盖,看不到潜藏的危机,最终,不但害了主子,还使百姓受难。

以史为镜,值得反思和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