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我们,大概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西方的谚语--"天底下就没有白吃的午餐。"这句话大概是出自《圣经》,是为了激励大家要好好工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可如果这句话放在宋朝时期的话,那就应该是--"天底下都没有午餐。"这话的意思就如同字面上说的,北宋的人民基本上不怎么流行吃午餐,不光没有免费的午餐,连收费的午餐都很少能够见到。

生活在北宋时期的老百姓,基本上大部分人一天就只会吃两顿饭,早上起床先吃一顿早饭,然后等到晚上的时候再吃一顿晚饭。不过早饭吃的并不是特别早,差不多会在八九点钟的时候吃,而晚饭呢,也不能吃太晚,毕竟扛不住嘛,差不多到四五点钟的时候,百姓们就会将晚饭吃完。

至于中午饭,那时的百姓们并没有中午饭这个概念。有人就会想问,那一天就吃两顿饭,难道那时候的老百姓不会觉得饿吗?大概是不饿吧。

首先,吃饭这件事对于古代的老百姓来说是习惯性的问题。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隋唐以及五代十国,这一两千年间年老百姓们都一直遵守着一天只吃两顿饭的艰苦朴素传统,就算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有点饿,渐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

慢慢习惯的。其实现在有科学家做过实验,用一天吃两顿饭的成年人同一天吃三顿饭的成年人做过比较,两顿饭不见得就比三顿饭吃的要少。如今的我们虽说一天吃三顿饭,但是这三顿饭中,每顿的饭量其实并不是很大,但是在宋朝时期,当时的百姓们一天只会吃两顿饭,但这两顿饭的饭量都异常的大,总的摄入量加起来跟我们如今一日三餐其实也差不了多少。

而且还要说的就是,刚才开头说过是绝大多数老百姓会一天吃两餐,但并不代表所有的宋朝人都是一日只吃两顿饭,还会有一些人一天吃三顿或者是四顿,这样的人都是存在的,那么哪样的宋朝人会一天吃三顿饭或者是四顿饭呢?那当然是有钱人了。只有贵族才敢这么吃,不是吗?

就比如我们之前有讲过的"顶级美食家"苏东坡,他在自己的老家四川的时候,因为当时的身份还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所以每天就只会吃两顿饭。之后考了科举,中了进士,升了官,就改成一天吃三顿啦。不过后来他由于被流放去了湖北黄冈,由于没有了俸禄,又爱吃好吃的,担心坐吃山空不是办法,于是便将中午饭停掉了,虽说想法是好的,可是苏东坡一到中午就饿的慌,没办法还是得吃一些。

还有我们的大诗人陆游,他也是在杭州做官时期便养成了一日三餐的习惯,等到年纪大了退休之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绍兴居住,人老啦就更加饿不得了,于是便继续一日三餐。有的时候还会因为起的太早,根本抗不到八九点钟吃饭,就只能在四五点钟的时候加上一顿,于是就变成了:早上起来熬点粥,喝碗粥吃点饭,然后起床看会儿书,看困了再睡个回笼觉,等到九点多钟起床,再吃一顿早饭,陆游觉得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简直能称为"天下第一乐事"。不光陆游怎么觉得,小编也觉得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

其实有些官员也还是会一天只吃两餐的,就比如那些基层小官,由于八九品的官员俸禄实在太低。按照宋朝的官员制度,在俸禄方面,一些低等文员的收入,基本上连中等的农户都比不过,所以生活水准也就跟普通的老百姓差不多,平时一天也只能够吃两顿饭的吃多了家中负担不起。

除此之外,也会有一些比较尊重传统的皇帝,按照老祖宗的规定,也是一天只吃两顿饭,就比如,宋高宗在位时期,他就只吃早餐和晚餐,中午当然也会饿呀,那就只能扛一扛,练练书法,忍到下午吃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