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服的最大特点就是补子。补子起源于唐代武则天时期的"袄子锦",不同纹样的织锦赐给不同等级的大臣。朱元璋登基之后的第二年颁布诏书,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服饰仿照唐宋官服的规矩,从袍服、帽子、配饰上都能体现出品级差异。
为了让品级标志更加明显,就在袍服上加上了补子。补子位于袍服的前胸和后背处,用金线加五彩丝线刺绣而成。有补子的袍服被称为"补服",这样一来,一看见补子就知道对方的品级了。到了洪武26年,对补服的图案有了明确规定。至此,明代的官员无论文武职务,无论官职大小,都有了补服。
补子的图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皇亲国戚、公侯伯子爵,他们使用的补子图案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和白泽。传说麒麟出没处一定会有好事情发生,后来麒麟有了更多的含义。比如才华出众、德才兼备的人也可以用麒麟来形容。白泽被称为上古时期五大神兽之一。白泽能够口吐人言,知道天下一切的事情。白泽在神话传说中的地位要比麒麟高。用这样的补子图案,也是为了显示权贵们高人一等的身份地位。
第二类补服图案是飞禽,用于文官的袍服上。从一品到九品文官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鸂鶒、黄鹂和鹌鹑。需要特别强调一点,这是明朝的官服补子纹样,到了清朝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两者不能混淆。采用飞禽图案主要是为了表现出文官的贤德。仙鹤的图案能绣上一品大员的服饰也和吉祥寓意有关,仙鹤展翅立于海水之上,周围有祥云瑞草,看上去十分华美。
文官补服上的鸂鶒比较少见,这是一种类似于鸳鸯的水禽,民间称之为"紫鸳鸯"。现代学者考证,鸂鶒是凤头潜鸭,不过在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议。这是由于,古人给鸟起名字,是在给一类鸟起名,而不是某一种鸟。所以有些古代的叫法到了现代就显得概念模糊。不过,无论鸂鶒到底是哪种鸟,只要知道它十分漂亮,带有美好的寓意就足够了。
第三类补服图案是猛兽,用于武将的袍服上。从一品到九品武将的补子图案划分得没有文官那么分明。一品和二品武将都用狮子,三品和四品是虎豹,五品是熊罴,六品和七品是彪,八品是犀牛,九品是海马。为什么会有两个品级共用一种图案,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答案。不过任何一项制度从出现到定型都要经过一个优化、细化的过程,不同品级使用相同图案大概与此有关。
袍服上的补子有40厘米见方十分明显,有了补子之后,在官场之上即便是不认识的人,也能知道品级关系,方便礼仪问候。从这点看,补子的出现是服饰发展史上的一次进步。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