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本为布衣,却登帝位。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也只有刘邦能够与之相提并论。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比任何人都珍惜自己的皇帝位置,也比任何人都想要将大明江山传承下去。

是以,朱元璋登上帝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功臣,不管你有无谋逆之心,皆杀之。而朱元璋之所以会这样做,恰恰是因为他的平民身份。因为他老朱家,缺少底蕴。无独有偶,另一位布衣皇帝刘邦也是这么做的。朱元璋从布衣一路登上帝位,他自然不怕手下人谋反,但是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太子做打算,那个人就是朱标。

可以这么说,朱元璋对自己的太子朱标寄予了厚望,为了朱标他甚至不惜杀了这么多的功臣。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多位儿子,朱元璋为何偏偏选择朱标呢?而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为何也不敢和朱标争夺太子之位呢?

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之时就有的制度。虽然后世的大多数王朝都希望施行这个制度,可偏偏皇位的诱惑太大,使得这个制度很难继承下去。历史上因为皇位争夺发生的动乱简直数不胜数。

因此,为了保持大明王朝江山的稳定,朱元璋再一次重拾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且亲自主持编撰了《皇明祖训》。《皇明祖训》中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只要朱元璋的嫡长子一脉还有人在,就按照长幼顺序依次获得继承权。除非朱元璋嫡系一脉全部都不在了,这样皇位才轮得到其他人。

从朱元璋亲自撰写的这个规定上就能看出,朱元璋对嫡长子继承皇位有多么重视了。

既然朱元璋如此青睐嫡长子继承制,那么自然朱标就是他心目中皇位的唯一继承人。事实上,朱元璋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朱标出生在龙凤元年,其母就是著名的马皇后。当时的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听闻这个消息以后,高兴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足可见当时朱元璋内心的兴奋。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无论皇帝有多么多的皇子,第一个儿子总是其最在乎的,更何况朱标还是嫡长子。

可以说,在朱标出生的那时候起,朱元璋就对其寄予了厚望。龙凤六年,朱元璋亲自请了宋濂等名儒为其授经讲学。龙凤十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并立朱标为世子。而在朱元璋称帝以后,更是亲封朱标为皇太子,并将当时有名有姓的大家全部请来教导朱标。

朱标在朱元璋的培养下,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最重要的是,他在朱元璋的大力培植下,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更为重要的是,朱标的其他兄弟们大都被分封在外。虽然藩王在自己的地盘上势力十分强大,但是毕竟他们远离了政治中心。因此,就算想造反也无从下手。

另外,朱标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仁爱待人。甚至在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之时,他还能挺身而出,出言相劝,足可见他的仁爱。是以,他的这种性格帮助过许多人,其中就包括他的这些兄弟。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王朱樉。洪武二十四年,朱标奉命巡视陕西。同时,秦王朱樉也被分封在这里。而这个秦王朱樉在这里作威作福,多次犯错,所以被召回了京师。因此,朱标在这里巡视的时候也被要求调查一下秦王朱樉。本来这是一个打击秦王朱樉的好机会,可是朱标并没有这么做。

朱标巡视回去以后,不仅献上陕西地图,还替秦王说情调解,朱元璋这才让朱樉回西安。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朱标在这群兄弟中的威望应该是很高的。

最为重要的是,朱标比朱元璋死得还早,也就是说朱标在世之时,其背后一直站着一个朱元璋。朱元璋何许人也,以布衣之身登上帝位的人。有这样一个人做朱标的靠山,哪怕是他的儿子,也不敢有半句埋怨。

朱元璋以布衣之身登上帝位,他的威严是无人可比的。因此他认定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制度,那么后代很少有敢抗命的。事实上,在明朝时期,除了朱棣这个篡位的和朱祁钰这个特殊情况,明朝的皇位一直有条不紊地施行着嫡长子继承制。而朱祁钰最后之所以会被赶下台,其根本原因也就是因为他不是皇位的正统继承人,所以才被大臣们赶下台。

这些也足以证明了在明朝,名正言顺有多么的重要。哪怕是朱棣篡位也是打着清君侧旗号的。因此,像朱标这种有能力有才华的太子,除非他做了太多天怒人怨的事情,否则还真没有人敢觊觎他的太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