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东晋、南宋和南明,都曾在北方游牧强大攻势下偏安一隅,也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正因如此,人们很喜欢拿它们三个做对比。它们三者的领土都处于江南地区,一度与北方政权"分庭抗礼"。不过,这三个政权之间也有很大差异,粗略来看,同样是偏安一隅,东晋却能数次北伐,南宋虽向金人称臣,割地纳贡,却也延续了一百多年,并且实现了文化的高度繁盛。然而,与东晋和南宋相比,看似强大的南明,虽犹如昙花一现,很快在清军的铁骑下土崩瓦解。

八王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趁虚内入,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试图夺取中原。面对"胡人"的强势进攻,西晋政权显得应接不暇。公元316年,长安失守,宣告西晋灭亡。此后,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实际上形成了被宗室控制的东晋政权。

历史上的东晋曾举行过五次北伐,基本是在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和刘裕等人主持下进行的征讨活动,主张收复故土、统一全国的旗号。不过,前几次北伐多半是雷声大雨点小,倒也没取得特别振奋人心的成就,唯有刘裕的北伐获得了较大胜利。当然,相对而言,东晋无疑还是比较成功的,毕竟使让自己的政权成功地延续了百余年。

同样偏安一隅的南宋,虽然与金国议和,割地纳贡,但令人意向不到的是,它的文化却非常繁荣,甚至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当然,南宋虽然重文轻武,倒也不乏名将。诸如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也正因如此,在三个政权中,南宋还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历史上的南明政权其实具有较大优势,不仅雄兵几十万,还占据富庶的江南地区。江南地区直至三国时期,才得到显著开发,魏晋南北朝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直至南宋时期南方才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从这一点来讲,南明时期的江南地区,至少不会逊于南宋,要比东晋强的多。然而,财力雄厚、兵多将广的南明,为何会败得一塌涂地?这就要从它的内部和外部分析原因了。

南明溃败的内部原因:

首先,南明时宗室太多,各个都想成领头人。南明有财有军队,只可惜派系太多,一直没有一个基本得到承认的继承人出现,总共存在这么些年却换了几任皇帝。所以内部斗争就消耗了南明的实力。相比之下,东晋和南宋都仅有一面鲜明的旗帜,可自弘光政权开始,南明小朝廷就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

其次,南明政权党严重。党派之间的斗争在明朝末年实在是发展得极为恶劣了,甚至对人不对事,这就必定会影响朝政,没能出现一位真正的南明皇帝不得不说也与党争有关。朱由崧是南明的第一任皇帝,他在伦理次序上、地理上都占据有利地位,但是他有东林党人有着矛盾,当年他的父亲正是由于他们的反对才没能成为太子。所以他的南明皇位其实是通过政变得来的。矛盾重重的南明朝廷里,各自的党派党同伐异,完全没能团结一心。

再次,南明战略失误。南明小朝廷只想着偏安,很少做出进攻态势。如果在清军忙于北方时,南明能联合各路人马想北方进军,起码能在河南、山东一带有所收获,这才能拱卫江南,才是偏安之策。但南明没有听取那些有识之士的建议,他们眼睁睁看着清军清理了北方,不得不说南明的土崩瓦解也实在是咎由自取。

南明溃败的外部原因:

从外部原因来看,南明所面临的敌人,与东晋和南宋有很大不同。东晋面对的是五胡,南宋面对的是金国,南明面对的是大清。东晋时的五胡是趁机侵入中原,这些少数民族虽然强悍,但却比较分散,且有内斗的情况,并没能全力联合,很难给东晋沉重打击,直到几十年后才有苻坚统一北方,但这时东晋也已经安定下来,所以淝水之战苻坚兵败身死。

金国虽然在灭了北宋后立刻又几度攻打南宋,甚至将刚刚成立的南宋赶到了沿海,但是金国并没有全力消灭南宋。他们没有把最大目标定在消灭南宋身上,更多的是在南方搜刮,遇到挫折就返回北方。正是他们这种态度,南宋才能凭借金国放弃的土地度过危机,慢慢休养壮大。

可是,南明所面对的除了依附于大清的汉族将领,还有骁勇善战、武器精良的八旗劲旅。清朝统治者并不满足于掠夺财富,而是想着夺取天下。如此一来,清军势必对南明展开疯狂打击,绝不会为其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这样的形势,给南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可以说,南明面对的清朝,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策上都非常有见识。他们在用一年扫清了北方的敌对势力后,一边对南明穷追猛打,不给其喘息之机,一边又在占领地区推行自己的政策。南明完全没能得到什么休养的机会,虽然江南富裕,但江南在清国的进攻下迅速失陷,没了江南,南明更没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