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庙号是指死后供奉在太庙里对他的称呼,谥号是死后依据他的生平功过、品德修养对他的一个总体评价。
庙号起源于商朝,商朝是一个注重祖宗祭祀的朝代,帝王死后都会建立一个家庙祭祀他,这个庙里商王的称号可能就是他生前的称号,几代以后会毁掉这个家庙,把一些对国家有大贡献、值得子孙永久祭祀的王奉以庙号移入太庙合并祭祀,否则家庙太多,后代子孙也祭祀不过来,商朝太庙的庙号有4种,结合祖有功、宗有德的规矩奉以庙号,建立基业为太,比如太祖汤;功高者为高,比如高宗武丁;世代祭祀为世,比如世祖盘庚;中兴者为中,比如中宗且乙。
周朝帝王没有庙号,只使用谥号,周X王中的X就是谥号,早期的谥号只有美谥和平谥,周厉王是第一个得到恶谥的周王,从他开始有了恶谥,一般谥号是根据谥法规定的一些有固定含义的字,有些字原本是美谥,在有些皇帝用过后就没有后世帝王再用了,比如惠和恭在谥法中都是美谥,晋惠帝以后就再没帝王使用惠这个谥号,恭后来变成了亡国之君的谥号。
秦朝因为秦始皇说庙号和谥号是子议其父、臣议其君的不敬行为,从而废除了帝王的庙号和谥号,代之以始皇、二世、三世……。
汉朝开始以商朝和周朝的规矩恢复庙号和谥号,每个帝王死后都会有谥号,但是庙号就严格得多,不是每个皇帝都有,于国有大功者才会有庙号,所以两汉的皇帝不少没有庙号,刘邦作为开国皇帝,当然有庙号太祖,本来该叫汉太祖,但司马迁记为高祖,大家也就叫汉高祖了,惠帝没有庙号,文帝庙号太宗,景帝没有庙号,武帝庙号世宗,因为有的皇帝没有庙号,所以史书都是以谥号称呼皇帝。
唐朝开始放宽了庙号的要求,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传承自商朝的四种庙号不敷使用,所以参考谥法创建了新的庙号。以前的谥号一般1、2个字,比如秦惠文王,秦武王,武则天开始谥号字数增多,且都是溢美吹捧的词语,失去了评价的意义,比如唐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叫人们怎么称呼?有人说不是他还叫唐明皇吗?那是因为要避后世宋朝赵玄、清朝玄烨的讳,这种选取谥号中一个字的做法并不适合评价之用,当谥号已不能表达对一个皇帝一生的评价以后,庙号反倒达成了谥号的作用,可以有褒贬之意,比如唐玄宗,一个玄字倒是很好的评价了他。所以唐以后称呼去世的皇帝都使用庙号。
唐以前的不少皇帝没有庙号,谥号字数较少,能很好的概括帝王的一生,所以都称谥号。唐以后所有皇帝都有庙号,谥号又失去了概括他一生的作用,这个时候庙号代替了谥号,我们就开始称皇帝的庙号了。
清朝皇帝的谥号多达20多个字,比如清世宗雍正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照着字念都困难,更别说谈话时语言的表达了。
综上,唐以前皇帝称谥号,周武王、周幽王、楚庄王、赵武灵王、汉惠帝、汉宣帝、晋愍帝等等,唐以后称庙号,唐太宗、唐高宗、宋仁宗、宋高宗、明世祖、明孝宗等等,清朝顺治以后一般以皇帝的年号称呼,康熙、乾隆、道光、同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