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善于打仗的皇帝之一,他曾经剿灭薛举,攻灭刘武周,虎牢关一战,生擒窦建德,王世充两大强敌,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玄武门之变后,他派李靖等名将先后消灭了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等强大的国家,使得大唐之威远播海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骁勇善战的皇帝,却三征高句丽不下,甚至在韩国的电视剧中还说唐太宗被高句丽的军队打得大败,高句丽军甚至还打到了长安,射瞎了唐太宗的一只眼睛,李世民还跪在地上求高句丽人饶命,最后唐朝向高句丽人割地求和才告一段落。那么真实的历史上又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来自网络
唐朝刚刚完成统一大业之时,高句丽与唐朝交好。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句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
一.战争起因。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听说小弟被打了,作为大哥自然要为小弟做主。于是他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
图片来自网络
二.太宗一征高句丽。
为了解救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新罗人民,唐太宗决定御驾亲征。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又以李世绩(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六万,以及兰、河二州归降的胡人,向辽东进军。因为,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动辄出动一百多万大军,运送物资的民夫多达数百万,极大地消耗了国力,使得民不聊生,最终强大的隋朝亡于农民起义。唐太宗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只出动了10万余人,对于国力的损耗不大,也使得民众受到的影响不大,不至于激起民变。
贞观十九年(645),李世绩率军到达幽州。 三月,唐太宗的车驾至定州。唐太宗亲自慰问生病的士兵,把他们托付给州县治疗。有很多人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都说''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唐太宗不允许。
图片来自网络
李世民这带着长孙无忌、岑文本、杨师道、尉迟敬德、刘弘基、阎立德等大臣继续前行。岑文本在幽州病逝。与此同时,李世绩(李绩)率军自通定渡过辽水,到达玄菟。高句丽非常害怕,城邑都闭门自守。李道宗率数千士兵到新城。张俭率军渡过辽水,向建安城进军,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级。 李世绩攻占高句丽的盖牟城,俘获两万多人,粮食十余万石。 张亮率军从东莱渡海,进攻卑沙城。程名振率军在夜里到达,王大度为先锋。五月,唐军攻占卑沙城,俘获男女八千人。分遣总管丘孝忠等曜兵于鸭绿水。
唐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李世绩率军到达辽东城外。高句丽步骑四万来救辽东城。李道宗将四千骑兵迎战,李世绩也引兵帮助李道宗,打败高句丽军。唐军斩首敌军千余级。之后,李世绩与唐太宗会和,一起攻打辽东城,杀敌一万多人,俘获敌军一万多人,还俘获男女四万人。攻占辽东城,将其改为辽州。
图片来自网络
唐军进军白岩城。李思摩被弩矢射中,唐太宗亲自为其吮血。将士闻之,没有不感动的。高句丽乌骨城派一万多军队支援白岩城。契苾何力率八百骑兵去攻击他们。契苾何力亲自杀入敌人的阵地,被刺中腰,薛万备救出契苾何力,契苾何力捆住伤口,继续作战,跟随他的骑兵奋力进攻,打败高句丽军,追杀数十里,斩首千馀级,因为日落天黑而停止。
六月,唐军占领白岩城。以白岩城为岩州。以盖牟城为盖州。
图片来自网络
之后,唐军兵临高句丽重镇安市城下,唐太宗深知安市城坚固,不易攻取,决定先攻打较为容易的建安城(今辽宁营口)。这样拿下安市城南边的建安城,安市城也就不攻而破。然而,大将李世绩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如果唐太宗先攻建安城,安市城就会切断唐从辽东的供给线使唐陷入被动。于是唐太宗决定还是先围攻安市城。当唐太宗和李世绩的部队到达安市城后,安市城的守城者见到唐太宗的旗帜就在城墙上大声漫骂,李世民大怒。李世绩于是请求唐太宗拿下安市城后坑杀全城百姓。这使得安市城的守卫者更加奋力抵抗唐军。就这样李世绩一时间拿不下安市城。
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帅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唐军在驻骅山大破之,高延寿、高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此战中薛仁贵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画戟英勇作战,自此得到太宗赏识,成为唐朝大将。
图片来自网络
时近深秋,唐太宗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唐太宗是从容班师。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辞,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之后的返回路上,唐太宗听说太子来了,为了尽快见到太子,唐太宗还骑马奔驰,这种情况下骑马奔驰,由此可见,在征高句丽以及班师过程中,唐太宗显然没有受伤。
唐太宗因为没有攻灭高句丽而认为没有成功,而后悔说要是魏徵还活着,魏徵一定会劝阻他不要发动这场战争。十二月,在定州到并州(今山西太原)的路上,李世民病痈,在并州休养了几个月后才回到长安。回到长安后,唐太宗将一般政事交由了太子李治处理。
此战唐军虽然未能消灭高句丽,但在半年内,唐军连战连胜,连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迁徙高句丽居民七万人,斩首敌军四万人,而唐军死亡不超过两千人。可见唐军也不能算输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三.太宗二征高句丽。
唐太宗撤退后,渊盖苏文更加不把唐放在眼里,并时常偷袭唐的边境。唐太宗多次要他停止对新罗的攻击,但渊盖苏文对此毫不理睬。贞观二十年(646年),宝藏王献给唐太宗两个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没有接受。唐太宗以弓服赐给渊盖苏文,渊盖苏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谢,于是当年冬,唐太宗下诏削弃高句丽的朝贡,不再承认高句丽的政治地位,考虑灭亡高句丽。
贞观二十一年(647)二月,唐太宗决定出兵攻打高句丽。朝议认为高句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采纳这一建议,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
图片来自网络
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命牛进达、李绩、李海岸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李绩率军渡过辽水,途经南苏等数座城,高句丽兵多背靠城墙拼战,李绩将他们打败,并焚烧其外城后回师。牛进达、李海岸率军进入高句丽境内,经历一百多次战斗,战无不胜,又攻克石城。进军到积利城下,高丽兵一万多人出城迎战,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二千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高句丽王被迫于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四.太宗三征高句丽。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古神感率唐军渡海攻打高句丽,遇到高句丽军步骑5000,唐军在易山击破了他们。当晚,1万多高句丽军袭击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击败。薛万彻率唐军渡过鸭渌,到达泊灼城,高句丽人害怕,放弃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斩所夫孙,又击破3万高句丽援军。百济与新罗也参与进了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百济攻破的新罗13座城。
次年,一代雄主唐太宗病逝,三征高句丽而不胜成为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那么战无不胜的李世民为何在高句丽面前铩羽而归呢?
图片来自网络
一.战略上过于藐视对手。
东征高句丽,大多数的朝臣都不支持,唐太宗特意向参加过隋炀帝时期高句丽之战的宜州刺史郑元璹(shui)请教,讨教良策,但郑元璹不但没有给出策略,反而给他泼了一盆凉水:路程太远,粮草运输困难;高句丽人擅长防守,攻城难度很大。但是铁了心的唐太宗没有听进去,他仍然信心满满地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因为此时的唐朝,"带甲之士"近百万的东突厥都已经被唐朝扫穴犁平,何况这区区之地,对于军力强盛的唐军而言,根本没有放在眼中。事实也确实证明,唐军的强大确实不是吹嘘的,六万人包了十五万人的饺子,杀得对方屁滚尿流。
二.战术上优柔寡断。
在安市城援军集结于城下时,作为副帅的李道宗向唐太宗建议,趁着都城平壤兵力空虚,拨给他五千精兵,由他南下奇袭平壤,但是唐太宗没有理会。安市城援军投降后,归降的高延寿、高惠真出了一个主意,他们熟知本国军情,建议唐太宗停止攻打安市,率军直取平壤,唐太宗同意了,但是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他的思路是:出于对皇帝的安全的考虑,这样太冒险。而唐太宗居然采纳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三.统帅选择失误。
这次东征,陆路由著名将领李世勣领军,水路由张亮领军,但是关键中的关键在于这次是御驾亲征,而唐太宗还是一个以军事能力著称的帝王,所以实际的指挥权只能在李世民手中,八面玲珑的李世勣肯定是不会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来拒绝错误指挥的,如果李世民没有御驾亲征,那么这次东征不管是李靖还是李世勣统帅,高句丽都没有苟延残喘三十年的机会。
四.唐太宗用人失误。
东征高句丽,唐太宗不用一代名将李靖,而用李世勣。李世勣也算是一员大将,但他太谨慎了,不肯出奇兵,而是在安市城下打攻坚战,最终久攻不克,天气转凉,粮草匮乏,无奈撤军。而且,李世民不用足智多谋的房玄龄,而用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善于治政,却不是一个好的谋士。
图片来自网络
五.自然环境客观因素对于攻城战的制约。 高丽筑城多依山而建,"依山为城,攻之不可猝拔",杨广十万大军征高丽无功而返,李绩攻辽东城迟迟不下,后唐太宗驰援才攻下,这都说明了高句丽城池的确易守难攻,而安市城攻下的难度系数更是不亚于辽东城。而且,高句丽气候寒冷,不利于唐军的作战,最终唐军因为严寒而撤军。
唐太宗三征高句丽虽然没有成功,但却极大地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为唐高宗李治时期,灭亡高句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