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后迁居金城令居。一开始当骑兵,因为善于骑射而被选入羽林军。他沉着,勇敢,有智谋,从小就仰慕将帅的气节,从而学习兵法,熟悉周边少数民族的情况。

作战勇敢,受伤二十多处

汉武帝时期,赵充国跟随李广利出击匈奴。一次,汉军被匈奴围困,断粮好几天。赵充国带领一百多人作先锋,李广利带兵在后面冲杀,得以成功突围。本次战斗,赵充国受伤二十多处。经李广利汇报,汉武帝召见了赵充国,并任命他为中郎,后升任军骑将军长史。

赵充国慕

平定氐乱,出击匈奴

汉昭帝时,武都郡的氐人反叛,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率兵前往平定了叛乱,后升为中郎将。驻兵上谷,后任水衡都尉。出击匈奴,俘获西祁王,升任后将军兼水衡都尉。

拥立宣帝,震慑匈奴

汉昭帝死后,赵充国因与大将军霍光拥立汉宣帝即位,被封为营平侯。任蒲类将军,征讨匈奴,杀敌数百,任后将军、少府。后匈奴十多万人逼近汉朝边境,汉宣帝派赵充国率四万骑兵驻守沿边九郡,匈奴退去。

义渠安国处置不当,羌乱遂起

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奉命巡视羌族部落。先零部落首领请求准许其在一定时期渡过湟水到北岸无人耕种的荒地上放牧;义渠安国向皇帝转达了这一请求。赵充国认为义渠安国作为朝廷使臣,不顾先零的实际情况就转达他们的请求,这是失职。不久,羌人果然渡过湟水,违反朝廷禁令,当地郡守官吏无法阻止。

元康三年,先零和其他羌族首领200多人消除旧仇,相互交换人质,订立盟约。对此,汉宣帝征求赵充国的意见。赵充国认为,羌人之所以容易对付,是因为他们内部不团结;他们现在消除旧仇,订立盟约,对汉朝不利;从此前的历史情况看,这是他们反叛的前兆;匈奴想与羌人联合攻击汉朝,应早做准备。一个月后,羌侯狼何果然派人到匈奴借兵,企图袭击鄯善、敦煌,断绝汉朝与西域之间的通道往来。赵充国认为,应马上派使臣巡视边防,检阅部队,做好战备;告诫羌族部落,不能让他们消除旧仇。

丞相府、御史大夫就请示皇帝派义渠安国巡视羌族。义渠安国到了那里,集中先零等三十个羌族部落首领,认为这些人凶悍刁滑,统统杀掉,又派兵打击这些部落,杀了一千多人。于是,许多此前归顺汉朝的羌人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惊恐怨恨,感到无路可走,就胁迫一些小部落反叛,进犯边疆,射杀官吏。此时义渠安国率三千骑兵驻扎在边境上,受到羌人袭击,损失惨重。安国撤兵到令居,向皇帝上报了这个情况。

老将出马,主动请缨

这时是神爵元年春。赵充国七十多岁。汉宣帝觉得他年老,就派御史大夫丙吉去征询他的意见,问谁可以带兵、需要带多少兵等。此时他就主动请缨,认为他自己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皇帝同意让他带兵出征。

带兵有方,不贪小利

赵充国到达金城,等到骑兵有一万人时,准备渡过黄河。他很小心谨慎,为了防止被敌人拦截,他连夜派三支小股部队悄悄渡过黄河,在对岸修建阵地,天亮时阵地修好,大部队得以顺利渡过黄河。过了一会儿,敌人有骑兵一百多人在汉军面前来来往往。赵充国认为,汉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不能追赶;这一百多骑兵勇猛,不容易对付,而且很可能是敌人的诱兵之计;此次出击的目标是全歼敌军,这种小便宜不能贪。于是,他下令坚守不出。随后,他派出骑兵到四望峡侦察,没有发现敌军。之后,他率兵登上落都山,对将领们说:"羌人不会用兵,如果他们守住四望峡,我们就不能进来。"

赵充国带兵,有一个习惯传统,就是经常派兵远远侦察敌情,行军时做好战斗准备,宿营时要修筑好防御工事;他沉着应战,爱护士兵,总是先制定计划然后采取行动(谋定而后动)。由此可见,他用兵的谨慎、沉稳。

他带兵到西部尉府,天天犒劳士兵,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力。敌军不断在阵前挑战,赵充国始终坚守不出。一次,捉住一个敌军俘虏,得知羌族首领们在互相埋怨:"我叫你们不要反叛,现在好了。天子派赵将军来打我们,他八九十岁,善于用兵,他现在不出战,我们想要拼命,哪里做得到?"

儿子后援,打通粮道

赵充国的儿子赵卬担任右曹中郎将,率领另一支部队开拔令居。敌人一起出动,阻断粮道。赵卬将此情况上报,汉宣帝命令他率领八校尉、骁骑都尉、金城太守一起搜捕山中的敌人,打通粮道。

恩威并施,分化瓦解敌人

此前,䍐、开部落的首领靡当儿的弟弟雕库来向都尉报告,说先零可能反叛。过了几天,先零果然反叛。都尉就扣留了雕库,作为人质。赵充国认为雕库无罪,放他回去,并让他转告羌族各部落首领:"汉军只杀有罪的人,你们要和那些人划清界限,不要白白送命。天子告诉羌人,犯法的人只要杀死或抓住其他罪人,就可将功赎罪。"他的目的就是想用汉朝的威信来招降䍐、开及其他被胁迫的部落,以便分化瓦解敌人,等待敌人最疲惫的时候再出击。

辛武贤提议围攻䍐、开

汉宣帝征调了囚犯、沿边各地军队共计六万多人。酒泉太守辛武贤上奏认为,各路大军驻扎在祁连山一带,北面防务空虚,长期这样下去不行;如今敌人已经进犯,汉军驻地寒冷而艰苦,战马无法过冬,战马瘦弱;可增加马料,在七月中旬携带三十天粮草,从张掖、酒泉兵分几路,围攻鲜水一带的䍐、开;虽不能全歼,但可夺取他们的牲畜,俘虏他们的妻儿,然后撤军,冬天再组织进攻,敌人必然被打败。

赵充国驳斥辛武贤的意见

汉宣帝将辛武贤的奏章发给赵充国,征求他的意见。赵充国认为,辛武贤的计划不可行:汉军迂回千里作战,携带三十天口粮,加上武器,战马负担太重,不能追击敌人;汉军如果追击,敌人就会后撤,躲进深山密林,切断汉军粮道,造成汉军惨重伤亡;武威、张掖等都是西北要塞,此地驻军不可调走,否则叛军就会切断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交通联系;此次叛乱是先零首先挑起的,其他部落都是被胁迫参加,不应计较他们此前所犯的罪过,应予赦免;应首先讨伐先零,警诫他们,让他们悔过自新而重新归附汉朝,然后派熟悉羌族事务而又能干正直的官吏前去安抚团结他们;如此,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朝中大臣支持辛武贤的意见,先易后难,不同意赵充国的意见

汉宣帝把赵充国的意见交给群臣讨论,公卿大臣们认为,先零军力强盛,要先打䍐、开,再打先零。【先易后难】于是,汉宣帝任命侍中大夫、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就地任命辛武贤为破羌将军,表扬了辛武贤的计划,而批评了赵充国。【认为赵充国长期坚守不战,就会增加国家军费的消耗、百姓负担,士兵也会长时间忍受北方寒冷、手脚冻裂之苦;汉军主动出击,虽不能全歼,也可瓦解涣散敌人的斗志;从星象来看,作战有利,不作战不利;等。】

赵充国据理力争

赵充国一面上书请罪,一面再次论述战争利害得失。他认为,为瓦解敌人,此前已派雕库去羌人那里宣扬天子的恩德,䍐、开的人民都知道天子的英明;现在,先零首领杨玉率领骑兵四千及煎巩骑兵五千,固守在深山密林的险要之处,伺机进犯;䍐、开并未侵犯汉军,现在放下先零而攻打䍐、开,就是放弃有罪而诛杀无辜,就会多树立一个仇敌;如果䍐、开想进犯敦煌、酒泉,汉军完全可以以逸待劳;先零想要叛乱,所以才和䍐、开结盟,但他又担心汉军到来而䍐、开归附汉朝,所以他就会替䍐、开解决一些危难,以团结拉拢他们;如果汉军首先攻打䍐、开,正好给了先零对䍐、开施恩的机会,先零定会来援救,就会导致他们之间更加团结;他们兵强马壮,粮食又多,不容易战胜;这样敌人就会越打越多,就会给汉朝产生几十年的忧患,不是两三年就可解决的事情;我赵充国已经七十六岁了,官位很高了,即使本次出征填尸山谷,也是虽死不朽;如果先打先零,则䍐、开等小部落就会不攻自破;如果这样做,䍐、开仍不投降,那么,等到正月再收拾他们,也不迟,也是最好的作战时机。

皇帝同意,先打先零;正确指挥,首战告捷

汉宣帝同意了赵充国的意见。于是,赵充国带兵到达先零部落。敌军看到汉军来到,丢弃辎重,仓皇而逃,想抢渡湟水逃命,沿途道路狭窄。汉军在后面慢慢追赶,有人说进军速度太慢。赵充国认为,现在敌军是穷途末路,如果慢慢追,他们就只会顾着逃命,而不会反击;如果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就会掉头以死相拼。部将都认为赵充国的意见很好。本次战斗,淹死敌军几百人,投降和斩首的有五百多人,缴获牛马羊十多万头、战车四千多辆。

打击首犯,宽宥从犯,不战而屈人之兵

汉军到达䍐部落,赵充国命令不准烧毁他们的房屋,不准割他们田地的庄稼来喂马。䍐人高兴地说:"汉军果然不打我们!"䍐的首领靡忘派人请求回到他们的故乡。赵充国将他的请求转奏汉宣帝,汉宣帝的批复尚未下来,靡忘前来投诚。赵充国盛情款待了他,然后让他回去向部落民众宣传。此时,很多军官都不同意赵充国的做法,说:"这是叛军首领,不应该擅自放他回去。"赵充国说:"你们只是为了个人建功而扣留他,并非忠心为国家着想!"赵充国的话还没说完,皇帝的批复诏书下来,同意靡忘将功赎罪。此后,汉军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了䍐部落的叛乱。由此可见,赵充国的恩威并施的计划、想法都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先见之明,其判断是非常精准的;如果按照朝中很多大臣或赵充国的部下的意见来办,就会坏大事。

实事求是,力主屯田

这年秋天,赵充国生病。汉宣帝写信慰问他,并打算派辛武贤来做他的助手,趁着士气高涨,十二月攻打先零;如果他病重,不必随军出征,只派许延寿、辛武贤领兵征讨即可。赵充国料定羌人叛乱必定能被平定,打算撤掉骑兵,留下步兵屯田,以逸待劳,奏章写好了,但尚未上报,就接到进军命令。

不顾个人安危荣辱,一片丹心精忠报国

儿子赵卬有些担心,派人来劝说赵充国:"本次出征平叛,如果其他各路大军真的损兵折将,那么爹爹您坚守不出还说得过去。如果光考虑战争胜败,何必要力争呢?一旦皇帝不高兴,派使者来问罪谴责,爹爹自身难保,哪里还能保全国家的安全呢?"赵充国听后,叹息:"这是什么话,太不忠心了!如果当初早点听我的话,敌人还能猖狂到如此地步吗?过去我保举辛武贤出使羌族,丞相和御史大夫推荐义渠安国,结果坏了大事。

前段时间,金城、湟中一带的谷价贱到每斛仅八钱,我对中丞说,只要买进二百万斛,羌人就不敢轻举妄动,可他只同意买进一百万斛,而实际上才买进四十万斛。义渠安国两次出使,就花去了一半。事情就是这样,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今战争久久不能结束,万一四邻各国突发意外,那就不是一个羌族的事情了。无论如何,我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皇帝圣明,可以进谏忠言。"于是,他送上屯田的奏章。屯田的好处,主要是就近解决军粮,自给自足,节省国家军费开支,减轻百姓徭役负担。

一波三折,屯田计划终于被朝廷采纳

汉宣帝批复:请问敌人何时才能被消灭?战争何时才能结束?你的计划的好处在哪里,详细上报。于是,赵充国罗列了屯田的十二条好处,再次上报。汉宣帝批复:屯田的十二条好处知悉;你说战争可能在一年内结束,那么,是今年冬天还是什么时候结束?如果汉军撤回大批兵力,敌人会不会再来骚扰和劫杀?现在汉军不出击,大开、小开部落会不会联合先零反叛?请考虑好后再上报。于是,赵充国再次上报,详细阐述了汉宣帝关心的几个问题。

汉宣帝每次收到赵充国的奏章,就交给大臣讨论,一开始同意的只有十分之三,后来是十分之五,最后是十分之八。皇帝责问:为何很多人一开始不同意,后来同意?丞相魏相说:"老臣愚笨,不懂军事,赵将军长期筹划军事策略,他的计划很有道理,老臣担保他的计划一定行得通,完全可以采纳。"于是,汉宣帝批复赵充国:将军的计划知悉,很好;请上报留守屯田和应当撤回的兵马人数;多保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时,汉宣帝因为辛武贤和许延寿多次请战,又考虑到赵充国的屯田地区比较分散,担心敌人进犯,就采纳双方的意见。即一方面同意赵充国屯田,另一方面派辛武贤、许延寿、赵卬领兵攻击。结果是:许延寿收降敌军四千多人,辛武贤杀敌二千人,赵卬杀死或招降二千多人,而投降赵充国的敌军有五千多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明显是赵充国的计划更好,更加划算!于是,汉宣帝下令大军撤回,只保留赵充国的部队屯田。

羌乱平定,凯旋班师

第二年五月,赵充国上奏:"羌人本来只有五万人马,被汉军杀死的有七千六百人,投降的有三万一千二百人,淹死在黄河、湟水及饿死的有五六千人,逃跑的不过四千人,靡忘等人保证一定捉到他们。羌乱已经平息,请求撤回屯田部队。"汉宣帝批复同意,赵充国率军返回。

忠言直谏,不图虚名,不避嫌疑

赵充国的好友浩星赐前往迎接他凯旋归来,并劝他把功劳推给许延寿、辛武贤两位将军。但赵充国说:"我年事已高,爵位已到了顶点,难道还用得着避免自我吹嘘的嫌疑而欺骗圣明的君主吗?战争是举足轻重的大事,应当让后代有所效法才是。我如果不利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向天子禀明军事上的利害得失,一旦突然死去,还有谁来提起这件事呢?"于是,赵充国向汉宣帝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汉宣帝同意,免去辛武贤的破羌将军职务,仍然让他担任酒泉太守,赵充国仍然担任后将军、卫尉。

羌乱最终全部平定

这年秋天,羌人首领若零等砍了先零大首领犹非、杨玉的头,随同各部落首领靡忘等率领四千多人,投降了汉朝。

赵充国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汉宣帝让大臣推选护羌校尉,丞相等四人都推举辛武贤的小弟弟辛汤。赵充国当时正在生病,他得知后,立即上奏:"辛汤喜欢酗酒闹事,不能让他管理民族事务,不如用他的哥哥辛临众。"当时辛汤已经领了符节,准备赴任。皇帝命令下来,改派辛临众。后来因为辛临众有病而免职,丞相等人又重新推举辛汤。辛汤到任后,经常酗酒打骂羌民,迫使羌民造反,果然不出赵充国所料。

儿子赵卬遭辛武贤报复,畏罪自杀

赵卬曾经和辛武贤在饭后聊天,说:"车骑将军张安世曾惹恼皇帝,皇帝想杀他,我爹认为他手提公文袋,头发上插着笔,勤勤恳恳侍奉汉武帝几十年,可谓忠心耿耿,小心谨慎,可以原谅他。为此,他才得以幸免不死。"后来,赵充国平羌凯旋归来后,向汉宣帝忠言直谏。辛武贤因此被免去破羌将军职务,他对此怀恨在心,于是告发赵卬泄露朝廷机密大事。赵卬因为违反禁令随意进入赵充国军府司马府扰乱屯田计划,被交给官吏治罪,赵卬自杀身亡。

朝廷柱石,荣耀千古

赵充国请求退休,皇帝对他赏赐丰厚。每当遇到四方民族事务,朝廷还要征求他的意见。他八十二岁去世,谥号壮侯。汉宣帝命人把他及霍光等功臣的画像放在未央宫麒麟阁,以示表彰。汉成帝时,命杨雄在他的画像旁边题了一首诗,以示歌颂。

学法太期点评

在赵充国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忠心为国、能征善战、精准判断、坚持原则的老将,他很像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

他从基层干起,从骑兵到羽林军,到力战匈奴突围,到平定氐乱,再到出击匈奴,都是因为战功而获得升迁。

他精准而神奇的判断力、洞察力、预见性,令人敬佩。比如,羌乱之初,他本来是建议辛武贤出使,后来派去的是义渠安国,坏了事,可谓火上浇油;他建议趁低价储备谷物二百万斛,可中丞实际上买入的是四十万斛,义渠安国两次出使就花去了一半,明显是不够;他相信靡忘等人的承诺,结果他们真的捉住了先零首领,投降汉朝;选派护羌校尉,他认为辛汤不可用,结果用辛汤真的坏事,导致羌民反叛。

他主动担当,主动请缨。本来他年龄七十多岁,是可以不去带兵出征的,但他觉得自己是最合适的人选,不逃避、不推脱,而是有困难主动去扛,以国家大局、大义为重,这就是大厦的柱石、栋梁。

他带兵有方,侦察敌情,坚固防守,不贪小利,稳扎稳打,爱护士兵,谋定而后动。

他深谙兵法谋略,不战而屈人之兵。懂得分化瓦解敌人,打击首犯,宽宥从犯。懂得穷寇勿追、狗急跳墙、兔急咬人,慢慢追赶先零叛军,获得首战大捷。

他力主屯田,坚持正确意见,反对错误意见。对于皇帝的批评,他不曲意逢迎,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可谓忠贞正直。

他不怕得罪人,坚持原则,忠心直谏,结果辛武贤因为他而被免去破羌将军职务,由此导致辛武贤报复他的儿子赵卬。但他毫不在乎,一心为国,大公无私。

汉宣帝可以说是一位明君、仁君,他想早点结束战争,减轻军费开支、百姓负担、军士冷冻之苦。但他把问题考虑太单纯了,事情往往就是欲速则不达。而赵充国处在平叛征战的第一线,最清楚前线的实际情况,他提出的屯田是一个很好的、符合实际又能减轻军费开支、百姓负担的举措。其实就是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生产自救,不需要长途跋涉运送军粮,也没有粮道被敌军切断的危险和顾虑。

他拥立汉宣帝,功劳自然很大;震慑匈奴,让匈奴不战自退;平定羌乱,使羌人重新归附汉朝,功勋卓著。

德高望重,汉宣帝还经常征求、尊重他的意见。

所以说,赵充国不愧是汉朝的柱石,彪炳史册,万古流芳。


关注我,持续分享历史趣事、古人智慧!


参考资料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