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凤在《三国演义》中,只出场了一次,是在第五回合: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当时曹操集结十七路诸侯,加上他自己,一共十八路诸侯,公推袁绍为盟主打着"诛杀董贼,兴复汉室"的旗号,向汜水关进发。袁绍派出的先锋是孙坚,董卓则派出了武将华雄迎战。济北相鲍忠素知孙坚威名,怕他抢了自己的功劳,于是派弟弟鲍忠前去迎战,没想到鲍忠一个回合不到就被华雄所斩。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鲍忠急待退,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
接着孙军因为袁术不供应粮草,乱作一团。董卓谋士李肃建议,由他偷袭孙坚后寨,华雄直攻孙坚前寨,来个里应外合。后来孙坚被华雄攻击,仓皇出逃。期间,孙坚的武将祖茂为掩护他,被华雄斩落马下。
华雄趁势追击,来到盟军关前挑战。袁绍这边最先出战的人是俞涉,他是袁术手下的大将,结果战斗不到三个回合,就为华雄所斩。盟军大惊!冀州刺史韩馥则说:"我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袁绍急忙令潘凤出战,没想到不久也为华雄所斩。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讲到这里,就有个疑问了:韩馥上将潘凤的战斗力如何呢?为何他那么快,就被华雄所斩?下面我将依据演义的描述,分析如以下三个原因,其三也是华雄死因。
第一,潘凤的战斗力不会太弱,他被斩杀,只因华雄太过厉害。
潘凤冀州刺史韩馥的上将。说白了,就是韩馥手下最厉害的将军。当时冀州,是三国时期的大州,州富民强。韩馥作为刺史,挑选的上将,能是那种弱不禁风的人吗?再一个,潘凤若没有万夫不当之勇,韩馥会语气肯定地说"我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之类的话吗?
但是不管怎么说,潘凤的确没多久,就被华雄所杀,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此,必须要详细介绍一下华雄。
华雄是董卓手下的大军,关西人,是西凉军的第四勇士。当时盟军逼近汜水关,吕布本来是要去迎战的,结果被华雄抢了先。华雄狂妄地说:
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华雄如此傲视群雄,一定是有实力的,不然断不敢夸下海口。罗贯中为了衬托关羽的勇猛,对华雄的外貌是极力塑造:
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
一看就知道华雄是猛士无疑了。华雄也确不负董卓所望,他一出场就立下了战功和战绩,斩杀了鲍忠和祖茂,杀得孙坚脱帻换盔。孙坚是一个无比勇猛的人,他胆识过人,武艺高强。他的出场,罗贯中也是极力塑造:
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
不用多想,一读到这段文字,就知道孙坚是一位猛将。可就连他这样的人,在华雄面前也是不堪一击。所以,真的不是潘凤战斗力不强,实在是华雄太厉害了。
第二,潘凤被华雄所斩,是因为他仓皇出战,准备不足。
从罗贯中的文字可以知道,潘凤出战是仓促之间的,没有人为他践行和助威。按理说,两军相战前,派出的打头将军,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哪边的将军赢了,会极大地鼓舞自方的士气。然后一鼓作气,一战定胜负。大家想一下,华雄此时,正是达到了战斗力的巅峰,处于不败之地。潘凤急忙迎战,一没有底气,二没有被激励,岂有不败之理呢?
第三,潘凤或许太过自信了,没有把华雄放在眼里。
潘凤还没跟华雄交战,他的上司韩馥就跟袁绍打保证,说他的上将潘凤,定能斩杀华雄。我认为,潘凤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种自信。当然了,也会有一种压力。他会想,万一失败了,不仅会丢了自己的脸,还会让上司失望。韩馥若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潘凤也许能继续混下去;反之要么被撤职,要么被杀头。
俗话说得好,"骄兵必败"。潘凤太过骄傲了,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压根没有把华雄放在眼里,结果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这完全是他咎由自取!
这个道理,还适用于华雄身上。他接连杀了那么多厉害的人,必定认为自己天下无敌,盖世无双。哪里知道,一个小小的马弓手,就能要了他的命。这个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关羽。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以华雄的战斗力,起码也能跟关羽大战几十回合,为何连酒还没凉就被他所斩呢?原因就在于华雄骄傲了,没有把关羽放在眼里。
总结
潘凤作为冀州刺史的上将,战斗力一定很强。他被华雄所杀,让十八路诸侯非常震惊。他很快被华雄所杀有三个原因,即对手太过强大、自己准备不足、傲气十足。第三个原因,也是华雄的死因。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潘凤呢?
专注三国史,喜欢三国的朋友,欢迎关注、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