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把持朝政只手遮天,崇祯继位时仅17岁,他为何会败给崇祯?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他德不配位。他不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走到今天这步的。要不是明神宗无心治理朝政,魏忠贤绝对不可能做到权倾朝野。正是因为上位的过程实在是太顺利了,所以魏忠贤没有什么忧患意识。崇祯只是耍了些小手段,就成功干掉了他。假如魏忠贤有曹操一半的狡诈,他都能将皇帝的位子给夺过来,而不是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被人反扑。
魏忠贤错误的估计了崇祯的政治水平,崇祯虽然不是乱拳打死老师傅,却有这么点意思!九千岁早已摸透了明末官场,很明白权力制衡,但是崇祯却打破了这个制衡,这是魏忠贤始料未及的。而且魏忠贤本人的膨胀,很关键。九千岁此时权倾朝野,怎会惧怕一个刚登基的新帝,只是崇祯皇帝的水平出乎魏忠贤的预料,在九千岁眼中,这个少年听话,而且还有点懦弱。
其实魏忠贤能掌握大权全依赖于皇帝的信任,无论太监闹的如何天翻地覆,权力依然牢牢地掌握在皇帝的手中,而魏忠贤也是一样的,天启皇帝不愿意管那么多事,才下放给了魏忠贤,而魏忠贤只不过是皇帝身边的奴仆,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让你生或死,都是一句话的事情,既然你得不到皇帝的信任,还威胁到了黄权,只有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