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太监权势最受宠的王朝,也是太监权势最大的王朝,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组建内阁之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为了压制和监督文武百官,洪武年间设立了太监衙门,到了洪武末期,司礼监成为了二十四监之首。司礼监是明朝内庭中二十四监中专门掌管太监的机构,下设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和提督太监,其中权势最大的当属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了。

司礼监是洪武十七年设置的,当时规定它的职能是“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纷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司礼监的职能改为: “掌冠婚丧祭礼仪、制帛与御前勘合、赏赐笔墨书画、并长随当差内使人等出门马牌等事, 及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在原来掌管礼仪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职能。不过,仍然属于一般衙门,地位不突出。

明朝皇帝处理政务的大致程序是,各地奏折递上来后,先由内阁大臣们看一遍,用小纸条写上初步的意见,贴在奏折上,称为“票拟”,再递给皇帝审阅,用朱笔进行批阅,称为“批红”,最后交给太监盖印下发,这就处理完了,但是从宣宗开始,皇帝们越来越懒,很多时候批红都由太监完成的,后来皇帝连奏章看都不看,完全推给太监来办,而这里批红的太监就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最后盖大印下发的太监就是掌印太监。

从实际权力来讲,司礼监已经相当于在内廷形成了一个以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为首的另外一个内阁,其中掌印太监实际已成为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而秉笔太监可权视次辅。

至于明朝历史上都有哪些太监担任过这两个职位,实在无从统计,查了下《国朝献征录》,大约有以下这些人:覃昌、王振、曹吉祥、麦福、刘瑾、张永、黄锦、张宏、萧敬、冯宝、魏忠贤、王承恩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