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评书《三国》,长坂坡救主一节。赵子龙抱着阿斗,在百万曹军如入无人之境,只杀得天昏地暗天地变色。曹操远处观战,下得军令"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后来赵云抱着小阿斗冲出重围,回归刘备大营。那时候很不解,曹操明知道赵云不可能归降,却要放他一马。这是为何呢?后来才知道一个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最近看李宗仁将军回忆录,更是对这句话有了深层次理解。抗战爆发后,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由于连年军阀内战导致国弱民穷,在很多方面落后于日本。武器落后,体制陈旧,人民贫困,官员腐败,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战争初期我们一步步后退,丧失了大片国土。然而在李宗仁回忆录里,对却对另一件事情大为头疼,就是缺少基层军官。也许有人要问,抗战前军阀混战多年,难道还少军官吗?

我来回答--照样缺。所谓军阀,其实就是土匪的升级版。他们之间的混战,拼的只是人数和地盘,谁的士兵多,谁依靠的外国势力大,谁就是胜利。然而抗战可不是土匪打架。日军作为接受西方现代化军事教育最早的国家,其战争理念和军事理论非常丰富,打起仗来火炮配置准确,士兵搭配合理,所以日军的战斗力一向凶猛。

反观国军,由于很多部队缺乏基层军官,导致新兵无法得到有效训练,更谈不上各兵种配合以及合理的火力配置。其实国军在培养基层军官方面早有建树。在抗战爆发前十年,除了著名的黄埔军校以外,中央军校以及各地方军校和分校,一共培养了近2万基层军官。这些人,本来是我民族抵抗日本军队的中流砥柱。

然而可惜的是,一场历经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让国军精锐损失殆尽,近1万名基层军官为国尽忠。也就是说,十年辛苦培养的基层军官,就在这一场战役中损失了一半以上。基层军官的断层,导致了国军战斗力的进一步降低。国军为了补充基层军官的严重不足,在各地军校大量招收学员,并且在学制上大范围缩短。以中央军校为例,在抗战爆发那年报名者近10000人,只有700人录取,录取率仅为7%左右。

而在淞沪会战之后,中央军校某分校招考,报名者1500人,录取者竟高达1300人。除了扩张人数,在学制上也压缩到极点。最长的也不过两年左右,最短的才9个月就毕业上战场了。这种体质下教育出来的基层军官,与战前相比,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的。不过为了取得战争胜利,这种取舍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