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朱高炽

朱高燧

朱高燧与朱高煦

永乐二十一年五月,朱棣病重。朱高燧的常山护卫的指挥孟贤与羽林前卫指挥彭旭举兵推赵王高燧为主。他们与黄俨、江保等内官勾结,企图在进药时用毒药杀死朱棣,然后矫诏废掉朱高炽,让朱高燧继位。参与这件事的还有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通州右卫镇抚陈凯等人。其中高正是赵王府总旗王瑜的舅舅,高正将此事告知王瑜,希望王瑜能够支持。王瑜却认为事不可为,于是向朱棣告发此事。朱棣大怒,将相关人员全部逮捕。朱棣找来朱高燧,直接问他:"是不是你做的?"朱高燧当场吓傻。太子朱高炽出面求情,说是下人所为,朱高燧并不知情。朱棣最终相信朱高炽的话,没有处罚朱高燧,但将所有涉案人员杀死。

这是一起刺杀未遂事件,史料确实没有记载是朱高燧所为,但朱高燧手下那么多人涉案,朱高燧岂能脱得了干系?所以后人都认为确实是朱高燧指使,并将此作为朱高燧素有谋反之心的证据。

在此事发生之前,虽然朱高燧曾与朱高煦陷害过朱高炽,但朱高燧可能并没有想到要造反。朱棣察觉到朱高煦想谋反时,则曾杀死朱高煦身边的人,夺回亲王护卫,并打发朱高煦去封地就藩。对于朱高燧,朱棣也曾因其他事情杀死朱高燧的长史,却让他保留了亲王三护卫,还让他留在北京。显然,朱棣并不认为朱高燧想造反。

而永乐二十一年的这场刺杀其实也是疑点重重的:

1.刺杀朱棣,朱高燧的嫌疑最大,但只会成就朱高炽。朱高炽自永乐二年就被立了皇太子,到永乐二十一年已经19个年头,储君之位已牢固,朱棣也不可能在临死之前重新下诏立朱高燧为太子。一旦朱棣去世,孟贤、高正等人一拿出所谓的矫诏,只会适得其反。

2.朱棣虽生病,却不大可能会病重。朱棣于永乐二十一年和永乐二十二年还两次北伐蒙古,说明在永乐二十一年时朱棣的身体很好,最多只是点小病。

3.朱棣对涉案人员的处理。根据史料的记载,记载处死了所有相关人员。但事实上有两个关键的人物漏网了,分别是黄俨和江保。孟贤、高正等人都是军中将领,没有皇帝的召见,不可能见到朱棣,唯有黄俨和江保这两个侍候朱棣的内侍,才能有机会下毒杀死朱棣。朱棣既已破获此案,当然应该知道其中内情,却没有无理放过黄俨和江保。有史料记载,黄俨和江保是在朱高炽即位后才被杀死的。事实上,此事之后,朱棣仍然很信任黄俨。

《中官考》:"太子(朱高炽)即位,(黄)俨、(江)保皆伏诛"

4.朱棣对朱高燧的处理。朱高燧手下已经有那么多人牵扯进去,朱高燧又如何独善其身呢?孟贤是朱高燧的常护卫指挥使,高正、陈凯素与朱高燧交好,内侍黄俨和朱高炽不睦关系不好,却与朱高燧交往甚密。即便朱高燧真的没有参与,站在朱棣的角度上看,朱棣也应该对朱高燧进行处罚。朱棣可能不会杀死朱高燧,但至少会向当初对待朱高煦一样对待朱高燧,例如夺掉朱高燧的护卫,再把朱高燧赶到他的封地彰德府。但实际的情况是,朱高燧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朱高燧毕竟是涉嫌刺杀朱棣,虽然朱棣晚年可能会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但也不可能容忍这种行为。所以我相信,朱棣应该是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证明朱高燧确实没有参与其中。朱高燧的这些手下并没有把他供出来,只是承认自己暗中谋划,与朱高燧无关。

这么周密的刺杀,朱高燧也不大可能不知道。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朱高燧确实对太子之位有贪婪之心。手下人的谋划,可能事先已跟朱高燧汇报过,但朱高燧自觉实力弱小,对父亲朱棣也是万分畏惧,因而不敢轻举妄动。当手下人私下谋划时,朱高燧肯定是有所察觉的,只是故意睁只眼闭只眼,假装不知道而已。事成,他就是皇帝,事败,他虽有嫌疑,却也查不到他身上。

朱棣本就宠爱朱高燧,又没有真凭实据,也只能不处置朱高燧。此事过后,朱高燧仍然拥有他的亲王三护卫,并且还留在北京,可见朱棣对他的宠爱已经到了极致。朱棣去世之后,朱高炽继位,朱高燧自知朱高炽可能不会像父亲一样纵容他。朱高燧为求自保,主动交出常山左右二护卫,只留下常山中护卫,并且就藩彰德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