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他的典故就是战国时期赵括,因为觉得自己空读了一身的兵法,所以就敢与当时的名将白起硬碰硬,最后40万赵军惨败,而赵括本人也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后来也有不少人为赵括打抱不平,觉得他失败有些冤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是当时要求主动出击的是赵孝成王,因为但是他觉得廉颇的防守政策不行,所以打算改变这一攻略,而赵括不过是执行命令而已,而战败之后所有的责任都到了赵括之上,也就是说赵括只是一个背锅的而已。
第二就是其实赵括之前的守将廉颇与秦军抗衡了很长时间,但是完全没有取胜的迹象,而且也损失了两座城池,只是损失没有赵括那么重大,被赵括掩盖了过去而已,所以后人一直把廉颇当作是千古名将,不过不管是换谁其实都是这样的结果。
第三点就是赵军的基本实力本来就若于秦国,要知道当时的秦国不仅仅要面对赵国,还要面对南方的楚国,可见当时秦国的国力有多么强大,而且赵军与秦军作战,失败是必然的结果,而这一个位置必然需要一个承担责任的人,所以这个人就成了赵括。
但是赵括的能力确实也有问题,而且在与秦军作战的时候,被白起耍了一个团团转,他从书本上学到的兵法一点都用不上,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所以说他是"纸上谈兵"这一点还是没有任何毛病的,不过当时的白起被称为无敌的存在,所以赵括输的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