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大臣要是惹怒当朝皇帝怎么办?总不能所有人说砍头就砍头吧,那有多少人也经不起砍啊,这个时候,一种用于朝堂之上的刑罚就起到作用了,这就是廷杖。廷杖顾名思义,就是在朝廷上杖打,即皇帝在朝廷上杖责臣下,是对官吏的一种酷刑。最初主要是用于惩罚示辱。
这种刑罚最早是由汉明帝实施,从此以后,各朝各代均发生过廷杖大臣之事,皇帝们乐此不疲,到了明朝后期这种情况尤为明显,而且还真有不少大臣被活活杖死。明朝的锦衣卫大家都耳熟能详,这种刑罚就由锦衣卫行使。"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明代的廷杖始于明太祖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父子作威作福,多为不法,罪有应得,但朱元璋却开了廷杖大臣的先例吗,此后明成祖永乐时期废此不行,但朱棣死后十几年,明英宗就恢复了廷杖。
明朝万历皇帝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但遭到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最后万历被激怒了,上疏干涉皇帝"私生活"的礼部尚书洪乃春被拖到午门外廷杖60。这以后廷杖几乎成了万历对付那些对他和郑贵妃之间的关系敢于置喙的大臣们最主要的手段了。
"国本之争"前后争吵达15年,使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万历皇帝身心交瘁、郑贵妃悒郁不乐、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直到福王赴洛阳就藩才算告一段落,但万历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而终被群臣所制,让爱子离京而去。
到了正德年间,十三道御史弹劾刘瑾,上一本的杖三十,上两本的杖六十,而上三本的每本各杖六十,不等杖完,人就死了。后来群臣劝说明武宗朱厚照不要到江南游玩,结果惹得正德皇帝暴怒,当即对劝阻的146名大臣加以廷杖,结果当场打死了11人。
时隔不久,这个纪录就被打破,嘉靖皇帝同时廷杖一百二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上百人被扒下衣服,排在太和殿下,上百根棍子同时起落,一时间声响震天,血肉横飞。而廷杖的缘由也是无所不有。劾严嵩,论妖僧,谏万贵妃干政,要廷杖;谏元夕观灯,谏武宗南巡,谏嘉靖勿服金丹,也要廷杖。
廷杖如此可怕,受尽侮辱,那么大臣们是不是很恐惧此刑罚?也并非大家所想,廷杖之刑在刚发明时确实是皇帝震慑文官的利器,然而到后来却变味了,大臣们被杖之后,立即以敢于廷争面折而声名天下,被认为是刚正不阿的忠臣,并且还会名垂"竹帛"。
所以成了文官们想要名满天下的"捷径",正因如此,导致了很多文官想尽办法触怒皇帝,甚至辱骂皇帝及其家人,专门在皇帝支持的事情(不管这事是否有利于国与民)上强力反对,以骗取廷杖。你说这得多讨厌,也难怪皇帝发脾气,死是人人都惧怕的,但只是屁股上挨几板子就可以名垂千古,这笔买卖还是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