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蟜的生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即秦始皇生母赵姬,这个说法认为成蟜是秦始皇的亲弟弟。但是结合史料来看,成蟜生母应该另有其人,这也就是另一种说法,即大秦赋中采用的--秦庄襄王的妾,韩姬。关于韩姬的身份,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她与秦庄襄王生母夏姬的韩国外戚相关。第三种说法,成蟜生母是吕不韦家姬,这一说法证据不足,一般不被采用。
现在热播的《大秦赋》中,华阳太后扶植了韩夫人,也支持成蟜代替嬴政成为太子,其实这是说不通的,华阳太后是楚系的重要人物,她完全可以找一个楚女嫁给秦庄襄王,而不是一个韩女。而历史上这位韩夫人很有可能是夏太后的人。这位夏太后就是秦庄襄王的生母,她在儿子继位时,被同封为太后,虽然其势力不如华阳太后,但也应该有着政治诉求。
这里要说一下,夏太后的"夏"可能是姓氏,也有可能是地名(类似于赵姬)。而历史上夏朝的势力范围大致就是战国时期的韩国地区,所以夏太后很可能就是韩国人。从史料分析,成蟜要比嬴政小三岁左右,从小在夏太后身边长大,加上韩国的血统,必然要比后回秦国的嬴政要亲,而且嬴政背后的赵姬和吕不韦算是赵系人物。所以说,嬴政虽然成为太子,但地位并不稳固,赵姬的身后还有楚系的华阳太后和韩系的夏太后,这就是嬴政早期的秦后宫的势力分布。成蟜就是韩系的代表人物。
史记中记载,成蟜于前242年代表秦国接收韩国割地,因此封长安君,此时成蟜只有14岁。前239年,秦始皇命成蟜攻赵,成蟜在屯留叛变,后被秦军击破斩杀。史记赵世家还记载,赵悼襄王追封长安君以饶邑。关于成蟜叛变有不少争议。清朝学者在这件事上有两派:一派认为,成蟜获封长安君,可能是在叛变投赵之后,被杀之前,因此这一派认为这一记载是成蟜叛变的证据之一;另一派认为,秦始皇很重用成蟜,而且当时秦国一统几成定局,成蟜没有必要叛变投赵。近现代学者辛德勇支持这一观点。
史记原文: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辛德勇认为,这里的反是通假字,意为"返",而不是叛变。成蟜应该是在攻赵途中染病去世,而屯留原属韩国,因此支持成蟜的韩系部卒"蒲鶮"乘机反叛。这一观点确实较为合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成蟜叛变身死却没有遭到清算,而且赵军也并未接应成蟜。至于赵悼襄王封长安君,更可能是成蟜死后为其编造的叛变投赵故事,抑或长安君另有其人。之前提到嫪毐,是因为嫪毐封侯很可能跟平定此叛变有关。同时,这一观点还解释了关于成蟜的第三个争议。
至于造反的具体原因,早已无从考证。有人猜测是赵国对成嬌使了离间计,说嬴政不是秦国王族血脉,而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说成嬌才是正统的秦国王族血脉,如果成嬌不攻打赵国,赵国愿支持成嬌当秦国的王,于是成嬌就反了。
另一个原因说这是嬴政和吕不韦一手策划的。因为成嬌的背后是华阳夫人,属于楚系一脉,为了防止日后楚系一脉造反,就策划杀死了成嬌。但无论是何原因,相比于从小徘徊在死亡边缘的嬴政来说,成嬌就是温室里的花朵,17岁的他,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他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也就有一腔热血和单纯的心思,最后莫名其妙的成了政治的牺牲品而已。
由于秦朝离我们很久远,有3000多年来的历史,本来留下的历史资料就少,加上秦朝闹了两次火灾: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把许多历史资料和书籍都烧了。第二次是项羽灭秦后,放火烧了阿房宫,书籍和史料被付之一炬,因此秦朝史料寥寥无几,只有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有记载。由于资料匮乏,成蟜这个人物到现在依然有争议。
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历史知识,可以私信小编,小编会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资讯可关注:煮酒论古今中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