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共有12位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是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比一般的王爵享有更优的待遇和特权,其特点是隔代不降爵,岁银一万两,可获赐铁帽子王府。
清代的12位铁帽子王中,有八位是功封(立有战功),可配飨太庙。分别如下:
剩余的四位铁帽子王是在清朝中后期恩封(和平时期立有大功),分别如下:
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溥仪退位时(1912年),清代的12位铁帽子王早已名存实亡。在宣统三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当年,最有权势的醇亲王载沣辞职,仅有两位反对退位。
溥仪退位时,清代的12位铁帽子王情况如下:
第一代礼亲王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他在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和硕礼亲王。清帝逊位时,礼亲王已传至第十二任,即代善的九世孙世铎。
世铎,正红旗人,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承袭礼亲王爵位。世铎是清末后党的主要成员,1901年被罢去军机大臣,后主管宗人府,1911年任弼德院顾问。
这时的世铎一直抱病在床,早已不管皇室事务。清帝逊位两年后,世铎因病去世,其爵位又世袭了两代三人,分别是其子诚厚、诚堃和孙子毓鋆(诚厚之子)。
睿敬亲王:爱新觉罗·魁斌
第一代睿亲王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他在崇德元年因战功被封和硕睿亲王。由于多尔衮无后,第二代睿亲王由其养子多尔博(豫亲王多铎五子)承袭。
清末时的魁斌没有什么实权,末代睿亲王是其子中铨。
豫亲王:爱新觉罗·懋林
第一代豫亲王是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他在崇德元年因战功被封豫亲王。清末时的豫亲王是多铎的八世孙懋林,他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承袭睿亲王位。
清帝逊位时,懋林才二十岁,在清室既无实权又没有什么影响力。在民国二年(1913年),懋林病逝,其子端镇为末代豫亲王。
第一代肃亲王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豪格,他在崇德元年因战功被封为肃亲王。清末时的肃亲王是豪格的十世孙善耆,他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承袭爵位。
善耆历任乾清门统领、民政大臣、理藩大臣,赞成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善耆等人成立君主立宪维持会,反对议和与清帝逊位,主张罢黜袁世凯。
革命党暗杀活动此起彼伏,善耆一党各自逃亡。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在清帝逊位后,善耆逃亡并多次组织复辟活动未果,于1922年抑郁而终,其子宪章袭爵。
庄恭亲王:爱新觉罗·载功
第一代庄亲王是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他在顺治八年(1651年)被封为和硕承泽亲王。清末时的庄亲王已传至第五代,即康熙皇帝的第十六子允禄五世孙载功。
郑亲王:爱新觉罗·照煦
第一代郑亲王是努尔哈赤侄子、和硕庄亲王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他在崇德元年因军功被封为和硕郑亲王。清末时的郑亲王末代亲王照煦,他两岁时袭爵。
清帝逊位时,照煦才十二岁,没有参与清末的政治活动。
克勤郡王:爱新觉罗·晏森
第一代克勤郡王是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岳讬,他在崇德三年(1638年)被因战功被追封为克勤郡王。最后一任克勤郡王是晏森,他14岁时承袭爵位。
两年后,清帝逊位,当时晏森16岁,还没有参与到政治活动中。
第一代顺承郡王是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次子勒克德浑,他在顺治五年因战功被封为顺承郡王。清末时顺承郡王传至第十五代,即质郡王讷勒赫。
讷勒赫于光绪七年(1881年)承袭顺承郡王,先后任鸟枪管理大臣、阅兵大臣。清帝逊位时讷勒赫31岁,任正白旗都统,未参与政事。五年后病逝,侄子袭爵。
怡亲王:爱新觉罗·毓麒
第一代怡亲王是康熙第十三子、雍正的异母弟胤祥,他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被雍正封为和硕怡亲王,成为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八年后病逝,配享太庙。
恭贤亲王:爱新觉罗·溥伟
第一代恭亲王是道光第六子、咸丰异母弟奕?,他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封为恭亲王。第二任恭亲王是奕?之孙溥伟,他在1898年承袭王爵,时年十八岁。
辛亥革命爆发后,溥伟、善耆和良弼反对袁世凯复出与清帝逊位,阻止南北和谈。清朝灭亡后,溥伟里通外国,意欲恢复清室统治,并极力发起满蒙独立运动。
1936年,溥伟在饥寒交迫中猝逝,时年56岁,其子毓嶦承袭爵位。
第一代醇亲王是道光第七子、咸丰异母弟奕譞,他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封为醇郡王。末代醇亲王是奕譞第五子、光绪异母弟、溥仪生父载沣。
载沣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末代)醇亲王。溥仪即位后,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武昌起义后,载沣辞职回家,不问政事,次年溥仪退位。
载沣看清形势后急流勇退,没有阻止清帝逊位进程。1951年,载沣风寒病逝。
第一代庆亲王是乾隆第十七子、嘉庆同母弟永璘,他在嘉庆五年(1800年)被封为庆郡王。清末时的庆亲王是永璘之孙奕劻,他在光绪二十年被封庆亲王。
宣统三年(1911年),奕劻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复出后,奕劻让出首相职位改任弼德院总裁。次年,奕劻支持清帝退位,实行共和。五年后病逝。
奕劻之子载振于民国六年承袭爵位,1947年病逝天津,时年71岁。
综上,清代的12位铁帽子王中,仅有肃亲王善耆和恭亲王溥伟极力反对清帝逊位,并里通外国企图恢复清室统治,但历史潮流不可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