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大内侍卫,通俗地讲就是在帝王左右侍从并护卫的武官。
明朝的御前侍卫也就是锦衣卫,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他们在正式场合穿着飞鱼服,手持绣春刀,腰系鸾春带,平时身着红色的便衣,十分气派。古人惯以朝廷鹰犬暗称呼锦衣卫为东厂、西厂、内行厂。
清朝时,选三旗子弟为侍卫,皇帝亲近的人才有资格。有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大内侍卫等。
大内侍卫是清军中最为尖锐、最为神秘的一支万里挑一的军队,是清军的精英,是最接近皇帝的男人。
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很多的家丁和奴仆,这些人演化成了他的侍卫。
到了皇太极时期,不断完善后组成了专管大内侍卫的机构--侍卫处,这个机构的领导为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上三旗中每旗各二人担任)、内大臣(从一品,六人)、散秩大臣(从二品,不定额)。录属于侍卫处的侍卫包括:头等侍卫60人,正三品;二等侍卫150人,正四品;三等侍卫270人,正五品;蓝翎侍卫90人,正六品。随旗行走的宗室侍卫,一等侍卫9人,二等侍卫18人,三等侍卫66人。
(黄马褂。大年初一天坛祭祀表演)
(三)大内伺位不仅是高官,还有一些特殊的恩宠
清朝初期,黄马褂和花翎是宫中伺卫专用的,那是无比的荣耀,其他人如亲王贝勒般尊贵,也没有。直到乾隆时期,很多人以兼任伺卫内大臣的手段攫取这一殊荣,之后,黄马褂和花翎的授予才逐渐泛化。
清朝对服饰的穿用有严格的规定,四品官以下不得用端罩,武三品以下不得用绿貂朝衣,武官五品以下不得用朝珠,但以上规定对侍卫官除外。
顺治时期,皇帝手里只有正黄旗和镶黄旗,摄政王多尔衮死后,顺治帝才把正白旗收回来,这三旗合称为"上三旗"。雍正以后,皇帝逐渐掌握了全部八旗,并建立蒙、汉八旗,侍卫的选拨范围才的所扩大。但最接近皇帝的亲军,仍然选自上三旗。大内侍卫都是皇帝的心腹,皇帝集权意识强,天下事无所不总,大内侍卫便担当起了密探。
当大内伺卫,是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可以加官进爵,是名利双收的美差。大内侍卫往往从家庭背景良好,并与皇家关系密切的家族中挑选并训练出来。
康熙年间,又从武举中的佼佼者增置了汉人侍卫。
在很多清宫剧中,穿着黄马褂的大内侍卫虽说不是主角,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在皇帝外出的时候担任贴身保镖,在皇宫中则负责守卫,他们武功高强,无所不能,每每都能救皇帝于危难之中。
在满清的文献资料中很少见到有关宫廷侍卫的记载,而且大内侍卫也很少作为主角被搬上大屏幕,倒是民国时期的大侠形象不停的涌现,霍元甲,黄飞鸿,叶问的名气都很大。那么清朝的大内侍卫到底有多高的武功?和民间高手比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霍元甲在电视剧中,打败了俄国大力士,抗击日本浪人,创建武馆,号召国民习武自强,不过很多都是经过了后人的演绎,其中霍元甲挑战民间武术宗师的情形,却是真实的,只不过为了表现霍元甲的武艺高强,让霍元甲做了胜者,历史中真正的记载却是霍元甲输了。
霍元甲挑战的那位武术大师是李瑞东,他是慈禧身边的二等侍卫。而且挑战的时候霍元甲正当壮年,李瑞东却已经53岁了。李瑞东自幼习武,在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演武祝寿的时候,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不但被慈禧亲封为"大内侍卫",还被授予了宫廷二等侍卫的官职,从此进入紫禁城保护慈禧太后。
后来更是开创了李派太极拳,成了北方中华武士会的领军人物。因为名声太大,才让霍元甲起了挑战之心。据李瑞东的后人转述,当时李瑞东先是询问霍元甲所擅长的武功,当知道霍元甲擅长摔跤之后,李瑞东认为练下盘的霍元甲脚法应该不错,因此李瑞东就让霍元甲先用脚踢,结果霍元甲连踢两脚却未能碰触到李瑞东分毫。
之后李瑞东让霍元甲用拳法做攻击,结果只用一招霍元甲就被李瑞东打飞,跌倒在了院子中。53岁的李瑞东打败霍元甲毫不费力,可想而知壮年时的李瑞东有多厉害了。
在当时有句话"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无论是读书人还是习武之人,都希望可以为皇帝服务从而获得荣华富贵,光宗耀祖。
>因此只要有机会,民间的一些武术高手就会想法进入宫廷成为大内侍卫,像八卦掌的传人宫宝田,就是因名声响亮被直接召入宫,成为慈禧和光绪的近身侍卫,后来因为屡次立功还被赐穿了黄马褂,成为了大内总管侍卫。出宫后的宫宝田还曾经当过张作霖的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