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初,欧洲发达国家为战舰设计了舰载加农炮,到了明朝末年传入中国,被人称为红夷大炮,也称为红衣大炮。
当时中国把荷兰以及葡萄牙称为"红夷",有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因此就把它叫做"红夷大炮"。
引进的红夷大炮由于和明朝本国的火炮相比,有很多优点,它的炮管长、口径大、精度高、射程远。因此在明朝引进后,很快就被明朝仿制成功,并在当时发挥了一些重要的作用。
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本土火炮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红夷大炮的优势要明显比明朝中期佛郎机火炮要强
红夷大炮原型是英国的舰载6磅、12磅、18磅前装滑膛加农炮,经中国人仿制后,种类多大上百种。
②,红夷大炮的炮管长度多般在2一3米,呈前细后粗型,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
③,红夷大炮属于偏重型的火炮,有青铜、生铁和铁芯铜体三种材质,自重数百斤至万斤不等。
④,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远,最初的红夷大炮有效射程(仰角不超过5度的直射)为500米以上,最大射程不到1.5公里。后又经过不断改进,使有效射程达到1500米,最大射程到2.5公里。
下面我们再去看看明朝中期的佛郎机火炮。
佛郎机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较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
佛郎机火炮身管长约5~6尺,初速较大,威力大。装弹室大,有一个宽肩形敞口装弹室,长度大约是炮身长的1/3~1/4,宽度约为口径的2倍,利于安放子炮和提高射速。
红夷大炮在明朝末年对明朝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朝末年,因为战争需要大量的火炮,因为澳门有远东最好的火炮厂"卜加劳铸炮厂",明朝政府与澳门的葡萄牙人长期进行交易。明朝末年的红夷大炮大部分来自于澳门的火炮厂,一部分来自于其他渠道购买的火炮。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后金主帅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军约六万人发起了宁远之战,在这场战斗中红夷大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宁远是一座孤城,守城军士不足两万人,前有努尔哈赤亲率的六万多后金精兵,后无援兵,整个战争的形式再向后金有利发展。
正月二十四日早晨,努尔哈赤发布了进攻宁远城的命令,后金军弓箭如蝗虫般飞向宁远城。袁崇焕则拉出了进口的红夷大炮对抗后金军。
在连续三日的后金军攻城中,红夷大炮威力尽显,杀伤了大量的后金骑兵。后金军迫于红夷大炮的威力,而不敢近城。努尔哈赤看到后金军士兵畏惧红夷大炮,就亲自督阵,但不幸的是他也被红夷大炮给炸伤,由于后金军伤亡惨重,只能被迫撤军。
《明熹宗实录》记载:"(宁远)跑过处,打死北骑无算","攻具焚弃,丧失殆尽。"
在1627年的宁锦大战中,明朝的红夷大炮再次发威,明军再次大胜后金军。由于明朝引进的红夷大炮的威力大,使得清朝入关的时间被大大拖延了,同时也让明朝得以暂时苟延残喘。
红夷大炮对清朝统一中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1631年,后金多次在红夷大炮下吃大亏,决定要对火炮进行仿制,他们利用被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红夷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把红夷大炮改名字为"红衣大炮"。
皇太极对红衣大炮是非常重视的,他为此还在八旗中设立了新营"重军",在这以后,后金才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炮兵。
在1639年的松锦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军凭借着几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这一战清军消灭明朝关外最后一支劲旅,并打通关宁锦防线,使得明军再也无力应付清军。在之后清军与大顺军争夺战中以及在扫平南明残余势力中,红衣大炮都是功不可没。
结束语:
清朝从乾隆时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西方发达国家则进行了一场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先进,使得西方国家的火炮技术又有了质的飞跃。清朝后期的火炮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做工粗糙,再加上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清朝才会被列强欺辱。两百年前风光无限的红夷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是老态龙钟,自然是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