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深空探测已经扩展到了地球、火星等星球上,未来还会有更宏大的太阳系、宇宙探测项目。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透露,我国的深空探测项目包括继续对火星进行探测,还有对金星以及近地小行星和彗星的探测,甚至于要发射像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那样的探测器,尝试探测太阳系边际。
中国深空探测希望实现“两个100”:在204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实现对100个天文单位(150亿公里)之外的太阳系边际进行探测。这样的活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甚至于探测器如今还在运行,那就是美国曾经发射的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都已经飞行了40多年,飞行距离超过200亿公里,也就是10多个天文单位。算下来,我们类似的项目晚了70多年。
1977年,美国发射了旅行者1号,用于探测太阳系的外侧行星,主要的观测目标是土星、木星。随后的一两年内,既定的观测项目完成,美国的喷气动力学实验室便操纵旅行者1号向太阳系更外侧飞去,尝试寻找太阳系的边界。也恰好让旅行者1号借助巨行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将速度加速到16.7公里每秒的第三宇宙速度。
理论上达到这个速度之后,飞船便可以无视太阳系引力的影响,若不出意外,它最终可以飞出太阳系。目前它已经跨越了科伊伯带,那是一个遍布碎片的条带状空间,是周期性彗星的发源地,也保留了大量太阳系初期和后来形成的碎片;此后旅行者1号前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它继续向太阳系外穿越,正穿越太阳系和星际空间的过渡区域,飞行距离超过210亿公里。
无论如何,从时间上看,我们确实是落后了数十年,如果真的到了2049年才进行太阳系边界的探测活动,时间上将落后72年。自上世纪50年代前后,由于美苏两个大国工业化的初步完成,工业强盛,经济发达,地球上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竞争需求,于是两国纷纷将目光盯上了另一个可以带来庞大经济效益的产业——航天。
美苏的竞争刺激了航天产业的发展,早在60年代的时候,美苏就已经开始了深空探测项目,当时其实有些盲目竞争的意思,美国的太空探测项目非常多,进行了十几次的月球探测,包括6次载人登月活动,共12名航天员登陆了月球;进行了十来次金星和火星的探测,并且在1960年代首次实现无人探测器登陆火星。航天项目之多就算是现在我们也赶不上的,但是后来NASA遭遇了经费危机。
土星五号也被撤下了,整个生产线拆除,现在虽然有整套技术,可是要恢复制造就得新建产业链,而且毕竟是几十年前的东西,技术上也有落后的地方,属于是力大飞砖。所以美国重返月球的计划只能重新研发新的SLS发射系统。从时间上看,我们的很多航天项目都是落后的,可是在技术上却未必。旅行者1号利用的毕竟是70多年前的东西,优势在于能持续提供电能几十年的核电池和庞大的深空遥测系统。
这72年的时间跨度上,航天产业的发展虽然迅速,可是技术上却并没有到彻底更新换代的时候,以至于人类或人类的探测器至今仍主要活动在地球的周围,旅行者1号那样的探测器目前我们也可以制造,也可以发射,问题是它的发射和运行的需要较高的成本,而对于一个刚发展起来的大国来说,一次性进行太多的航天探测活动一是必要性不高,二是花费太高。
现如今也不是美苏竞争的时代,那时两个大国都想更多地占据地外空间,为未来布局,同时也是展示实力以便争取到更多的盟友。而我们的航天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技术发展到了这个阶段,良性的在商业领域的竞争我们也会参与,但不会是美苏时代那样疯狂盲目地扩张,我们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航天探测活动,保持自己的步调,已经足以刺激航天产业发展。
尽管有些类似的项目晚了几十年,可这技术年我们也实现了从无到有,而且技术上的差距在逐渐地缩小,而且该有的基本都有了,目前只是差一款超重型的火箭,不过也已经在研发中,预计我们将有两款重型火箭,一款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几十吨,一款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甚至可以达到150吨,相应的发动机都研发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