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静芬,即为著名的隆裕太后,清朝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任皇后。隆裕皇后乃系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光绪皇帝的亲表姐,光绪十四年被慈禧太后钦点给光绪皇帝为中宫皇后。光绪皇帝之前的10位清朝帝王中,从皇太极到同治皇帝都对自己的原配嫡后情有独钟,最起码也能做到礼敬有加、恩眷不断。唯独光绪皇帝是个特例,他几乎从未对隆裕皇后有过好感,终其一生都未曾临幸过这位正宫娘娘。

就出身而言,隆裕皇后出自天子亲率之满洲镶黄旗,家世显赫、背景强大;就宫中背景而言,晚清政权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其姑母;就具体才学而言,其自幼受到了严格、正规的传统教育;几乎满足所有能被皇帝恩宠的条件。

既然如此,光绪皇帝为何还如此冷淡隆裕皇后,终其一生都未曾对其有过好感,更是未曾和其有过夫妻之实呢?

其实,个中缘由,几乎每一个成熟男人都懂!

隆裕皇后的外貌长相,实难抓住光绪皇帝的心

隆裕皇后的外貌、身形特征,我们从其流传至今的照片中能够大致看出。弓腰驼背、长脸龅牙、身形消瘦,几乎毫无可取之处,就算普通男性见此女子或许都心生嫌弃,更别提高高在上的光绪皇帝了。

除了存世照片能够让我们直观看到隆裕皇后的长相外,曾经见过隆裕皇后本人的宫廷女官、外国传教士也留下过对其外模长相的文字记载。在晚清宫廷女官德龄看来,隆裕皇后"观其举止,温蔼可亲,体态亦都丽,惟容颜不甚美耳";在美国传教士赫德兰看来,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却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

隆裕皇后

如此形象,也难怪光绪皇帝会对其不感兴趣,甚至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只向静芬看了一眼,心上便老大不高兴。他觉得这个小女孩子,绝对不是理想中的同伴"。即使光绪皇帝再无实权,再是傀儡皇帝,慈禧太后也断不能直接干涉他对后宫妇人的临幸与否吧。更何况,当时的光绪皇帝身边还有一位"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翰墨,善棋"的珍妃存在,隆裕皇后也只能徒有皇后之名,始终未得光绪皇帝恩宠。

晚清宫女荣儿,一句道破光绪厌恶隆裕的根本原因

封建社会的皇室婚嫁,尤其是皇帝对后妃的选择本就不是一个只看外貌长相,仅凭自己主观喜好而决定的私事。也就是说,如果隆裕皇后能尽到一个中宫皇后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光绪皇帝也断不会对其如此冷淡。可隆裕皇后非但没像当初的顺治皇帝的孝献皇后、康熙皇帝的孝诚仁皇后那样对光绪皇帝起到任何帮助,反而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成为了监视、制约光绪皇帝的主要工具。

光绪皇帝剧照

慈禧太后之所以钦点自己的亲侄女给光绪皇帝为皇后,主要有三个目的:

1、增加并有利延续叶赫那拉氏在清朝皇室的权力渗透;

2、亲上加亲,保证光绪皇帝能对自己更加俯首帖耳;

3、在皇帝身边安排一个眼线,以保证光绪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慈禧太后的掌控中。这一点,在慈禧太后"撤帘归政、长居圆明园"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戊戌政变"发生后,光绪皇帝被囚禁于瀛台,原本就"心胸狭窄,容易暴怒"的光绪皇帝变得更加狂躁、易怒。在此期间,隆裕皇后虽然常常前来问安,但根据晚清宫女荣儿的说法,"皇后来是另有使命,是来察考监视皇帝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都要报告给太后"。如此一来,光绪皇帝对隆裕皇后的反感之深,可想而知。

《清稗类钞·宫闱类》记载了一件小事,足见光绪对隆裕的厌恶程度:

自戊戌变政后,德宗拘置瀛台,隆裕又非其所悦,一日盛怒,乃将其发簪掷碎。

对于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宫女往谈录》中有着更为明确的说明。隆裕皇后前往瀛台请安后,光绪皇帝命其退下,"皇帝的寝宫,不愿意谁在一旁,是完全有权利让谁退下的"。可面对光绪皇帝的命令,隆裕皇后竟然"仗恃老太后命来考监,全然装作没听见",于是光绪皇帝便彻底爆发,将多年的积怨发泄到了皇后头戴的簪子上。由此足以证明,光绪皇帝之所以如此反感隆裕皇后,和慈禧太后对隆裕皇后的任务委派有着直接关系。光绪皇帝不是不可理喻之人,更不是仅凭外貌长相就对隆裕完全失去兴趣之人。晚期宫女荣儿对光绪和隆裕之间关系恶化的原因认定--"隆裕倚杖老太后的庇护,和皇帝硬顶、硬撞;对皇帝考监、限制才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她已经失去了一个女人的美德",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这才是光绪皇帝反感、厌恶隆裕皇后的真正原因所在。

后世对晚清没落的原因有多一段极为贴切的总结,"夫妻不和影响到母子不和,母子不和影响到政见不和,政见不和则直接影响清之灭亡",就此来看,隆裕皇后应该也是晚清实际上的掘墓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