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恐怕大家最不愿意提及的就是中国近代史,因为在那一百年中,我们的国人受尽了屈辱,几乎丢尽了文明古国的荣光。而这一切的开端都是因为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的接连失利。

在清末的对外战争中,按理说持守势的清政府不但有地理优势,而且军队数量也远远多于入侵者。但是他们却无力阻止西方列强的入侵,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清军在火器装备上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

对于这种情况愤恨不已的人们便开始抨击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也有人指责是因为清军太过于重视骑射,才导致士兵们没有使用火器的能力,也不重视新型火器的开发。更有甚者还有人提出清末军队装备的火器甚至不如明朝末年的明军,不过这个说法就有失偏颇了。

一、 关于清朝火器退步的几个谣言

之所以现在会有人持有清朝火器发展比明末还滞后的观点,主要是因为有下面三个所谓的论点。

第一个是雍正皇帝对于清朝八旗子弟的训话,其中有''以满州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的记载,这句话的原意本来是指清朝在入关之后,由于火枪成为了最重要的武器装备,因此部分士兵彻底放弃了弓箭的练习。而雍正认为骑射是满族的传统,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所以他提出士兵们在练习火枪作战的同时,也要顺带练练射箭。

但是后来这句话却被人断章取义,他们摘出''满洲人夙重骑射''一句,在后面附会说清朝统治者为了实行文化管制,不允许士兵习练火器,只能练习弓箭,这显然是一种曲解。事实上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军队60%以上的士兵都已经配备了绳枪,这也是清军的主力装备,所以''满洲兵''只用弓箭的论调显然是不成立的。

他们论证清朝火器落后于明朝的第二个论调,在于左宗棠在奏章中写下的一段话:

利器之入中国三百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他们理解的这段话是这样的,首先在三百年前中国就有了先进的火器,但是那时的统治者并没有重视这些东西,以至于在与日本的战斗中屡战屡败,实在令人痛心。而三百年前的时候就是明朝,因此明朝的火器是要比清朝厉害的。

但其实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段话的意思并非如此。左宗棠的意思其实是在三百年前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火器,但是一直没有人发展这项技术,以至于中国现在落后于日本,其最多说明清朝的火器和明朝比没有进步,但绝对不能证明清朝的火器落后于明朝。而且在这篇奏章的最后,左宗棠还说了他现在最羡慕的是西方军队中的后膛螺丝开花炮,而这项技术是明朝所不具备的。

第三个证据说的是在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军队发现了一处明朝的军火库,发现里面有许多先进的火器,连他们都自叹弗如,并感叹为什么清军不用这些武器和自己对抗。

但事实上这个故事是两个事件的杂糅,第一是清朝某些军队为了对抗外国侵略者使用了明朝留下的红夷大炮,但是效果其实并不理想。第二条则是外国军队在进入北京城之后,发现了一个清军的仓库,里面有刚刚从海外购入还没来得及装备给军队的火器,这和外国军队使用的武器是十分接近的。

但不知为何有人将这两个故事拼凑了起来,变成了上面看到的样子,这才有了清朝火器不如明朝的论调,但这件事本来就是伪造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被用来论证清朝火器不如明朝的三个论据都是站不住脚的,那么实际上清朝和明朝的火器对比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 明朝火器本就不领先世界

人们在讨论清朝和明朝火器发展的时候,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即明朝的火器是领先于全世界的,这段话其实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明朝的火器制造技术和火器战术确实还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中国的火器制造其实就已经落后于世界顶尖水平了,当时明朝其实已经开始仿造西方国家的火器了。

明朝仿造西方国家的火器共有三次,其中第一次是仿造葡萄牙战船上的佛朗机炮。在1522年的时候明朝海军在广东地区击败了五艘来犯的葡萄牙战舰,虽然明朝海军是最后的胜利者,但是战斗的过程其实颇为艰苦,因为敌舰上有一种射速极快的新型火炮。在取胜之后,明朝海军俘获了葡萄牙的两艘战舰,并从上面缴获了这种被称为佛朗机炮的新型火器。

所谓佛朗机炮就是一种新型的子母炮,其母炮的炮膛上有一个空洞,在战斗的时候,需要将炮弹装填在子炮中,然后将其放入母炮炮膛额空洞里,再进行发射。在使用佛郎机炮的时候一般会有三个预备的子炮,这让其射速远高于其他火炮。明朝在得到这种武器之后立即着手进行仿制,这有效提升了明朝的海防水平。

而在明朝嘉靖年间,明朝军队在和倭寇作战的时候,发现敌人使用的火绳枪要比自己的火铳更加先进。于是他们便缴获了一批日制的新型火绳枪,并将其改造为鸟铳,这种枪的射程和弹药装填速度都要远远高于明军之前使用的火铳,这次学习也提升了明军的战斗能力。

而明朝第三次像西方取经的便是著名的红夷大炮了,这本来是欧洲人发明的一种舰炮,即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前膛加农炮,其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比明朝之前使用的大将军炮更强。明军在和荷兰海军交战的时候吃了大亏,在艰难取胜之后明朝海军便购买了部分红夷大炮,并像西方传教士请教制作技巧,最终制造了大量这种火炮,其在明朝与清军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击伤了努尔哈赤。

由此可见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其实明军在火器制作方面就已经落后于西方了,其最重要的三次武器改良都来自于对海外火器的仿制,因此明朝火器领先世界的说法也是一种谣言。

三、 清军的火器使用水平胜过明军

在说明明朝的火器制造和使用水平并不领先于世界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明清两朝火器使用上的差距。

在明末的时候,其实清军就已经在火器使用上超越明军了,当时随着明军中的孔有德等善用火器的将领投降于满清,让满清拥有了超过明军的火器使用技术,在他们与明军作战的时候,他们已经拥有了超过几百门红夷大炮,而明军则只有十几门,东北地区的明军最终也是被清军的火炮轰开了城门,因此说明军的火器使用水平高于清军是错误的。

而在清军入关之后,他们也对军队的装备进行了改良,在清朝初期的时候,清军中的大部分战士和明军一样依然装备着古老的火铳,此时双方虽然都掌握了鸟铳的使用方法,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没有成型的产线,因此部队的装备升级进行得十分缓慢。

针对这种情况,清朝统治者下令大量制造鸟铳,以此来替换士兵手中的火铳,在康熙在位时期清军便完成了这一升级,他们也是用这些先进的火器击败了噶尔丹的,这时他们的火力明显是超过明军的。

而在火炮方面,明朝的红夷大炮普遍为一千斤左右,而清朝制造的炮则为三千斤左右,这让其射程和威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因此无论从单兵武器还是重型火器来说,清军都是优于明军的,说清军相对于明军在火器使用方面出现了退步绝对是无稽之谈。

四、 结语

在我们研究近代史的时候,由于对于清政府的表现实在过失望,因此在一些方面未免有黑之过甚的嫌疑,其中对清军在火器使用方面的评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如今某些人的认识中,鸦片战争中清军所用的火器甚至还不如明末的明军,这显然是一个历史谣言。

事实上在清军参加鸦片战争的时候,他们所用的大多都是在明军中并不常见的火绳枪,这种枪支比明军广泛配备的火铳威力更大,装填速度也更快。在重型火器方面,清军的大炮也比明末的红夷大炮威力更大,在火力方面无疑是远远超过明军的。至于一直被人诟病的清军重视骑射,轻视火器,其实也是无稽之谈,清军在平定噶尔丹和太平天国的战斗中最重要的武器都是火绳枪。

而清军失利的真正原因是他们在安逸的环境下放松了对于火器的研发,在三百年间被西方列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即使他们比明军更强,但是终究不是列强的对手,最终开始了屈辱的近代史,这点也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时刻提升自己的力量才不会被敌人打败。

注:

文中左宗棠的奏折内容,出自《左襄文公集》

文中对于清军火器使用情况的相关内容,参考自《鸦片战争档案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