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有两个不省心的儿子,就是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因为这两个儿子总想造反。当然朱棣在时,朱高煦和朱高燧肯定不敢轻举妄动。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这两个人仍然不改造大哥的反。但朱瞻基继位时,朱高煦和朱高燧就蠢蠢欲动了,这明摆着觉得朱瞻基年轻,想学自己的父亲朱棣,欺负侄子。

朱高煦于宣德八年率先举旗造反,为取得支持,朱高煦联系周边卫所、京中多名掌兵将领,当然也不会忘了他的亲弟弟朱高燧。可惜的是朱高燧并没有响应朱高煦造反,而是按兵不动。一个月后,朱瞻基亲率大军,包围朱高煦的封地乐安州,迫降朱高煦。朱高煦起兵时轰轰烈烈,结果把自己弄个灰土头脸。此时的朱高燧肯定会觉得自己很幸运,幸亏没跟朱高煦一起举兵,否则他也完蛋了。

但是,朝中大臣却不打算放过朱高燧。户部尚书陈山建议捉拿朱高燧,得到众臣的支持。朱瞻基稍犹豫,但并不采纳,毕竟朱高燧没有响应朱高煦,朱瞻基也就没有理由动他这个三叔。

根据史料记载,永乐年间,朱高燧和朱高煦曾多次共同征战沙场,两人也一起陷害过朱高炽。可以看出,朱高燧和朱高煦私下的关系是非常不错的。朱高煦起兵时当然会第一时间约上这个弟弟,但朱高燧却为何不响应朱高煦起兵造反呢?朱高燧不举兵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1.朱高燧和朱高煦之间的关系早就淡了。朱棣是藩王举兵夺得天下,自然对藩王极为防范。自永乐朝起,藩王是不能随便离开封地的,而且两个藩王之间不能有联系。朱高煦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去封地,这就意味着朱高燧和朱高煦已经有9年没见过面了。长时间不见面,两人的关系自然就淡下来。

2.朱高燧兵力不足。朱高燧于洪熙元年去封地,就藩前已经将他的常山三护卫中的左右两护卫还给朝廷,只留下常山中护卫。按照明朝的亲王护卫的标准,一个护卫兵力为3000到10000人。朱高燧的封地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县)远离边境,再加上朱高燧又是朱高炽比较忌惮的亲王,想来即便是一个护卫,也不可能保持满编,能有5000人就不错了。

朱高煦起兵前已就藩9年时间,曾花数年时间拉拢山东都指挥使靳荣及乐安千卫所的兵力,再加上自己一个护卫队的兵力,才敢起兵。朱高燧就藩仅一年时间,可能连拉拢周边卫所都没来得及。如果朱高燧真起兵的话,恐怕只有自己一个护卫队的兵力,那么他很快会被周边的卫所的兵力包围。

3.朱瞻基已对朱高燧进行监控。作为对大明最具威胁的两个藩王之一,朱瞻基肯定不会放松对朱高燧和朱高煦的监视。朱高煦起兵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被朱瞻基率军围困,从这点可以看出朱瞻基早有准备。朱瞻基能对朱高煦如此,肯定同样对朱高燧监视甚严。朱高燧一旦有风吹草动,朱瞻基也能立即做出反应,不会陷入被动。

4.朱高燧起兵好处并不大,风险却很高。跟随朱高煦起兵,自然是以朱高煦为主。如果起兵失败,朱高燧难逃一死。如果起兵成功,朱高煦当了皇帝,那朱高燧又有什么好处?朱高燧还是个亲王,问题是他现在已经是亲王了。况且朱高煦就能容得下朱高燧吗?

朱棣当年靖难之役时也耍过类似的把戏。朱棣为争取宁王朱权起兵,获得宁王的兵力,曾与宁王约定平分天下。结果夺得天下,朱棣当了皇帝,却把宁王朱权改封到南昌去了。对于宁王来讲,亲王还是亲王,兵权还是被夺,不同的只有封地换了。

朱高燧是朱棣的儿子,当然知道当年朱棣干过的事情。如果他答应朱高煦起兵,岂不是重蹈宁王朱权的覆辙吗?

5.朱高燧想静观其变。朱高燧自己可能不想造反,但不排除会抱更粗的大腿。如果朱高煦成了气候,朱高燧自然也会倾向于投向朱高煦,博取前程。可惜朱高煦才能有限,造反也搞得虎头蛇尾,被朱瞻基率军围困,一仗未打,就举手投降。整个过程从举兵到平定,仅一个多月就被平定,朱高燧还没来得及看明白动向。

不过,朱高燧可能也并不看好朱高煦吧?如果朱高煦只是单纯地约朱高燧起兵,朱高燧势必不敢轻举妄动。除非朱高煦能有一个相对成熟的计划,但从朱高煦起兵后所采取的战术和起兵的结果来看,朱高煦应该是什么计划都没有。如此草率起兵,朱高燧怎么敢响应呢?

朱高燧也是上过战场的人,知道同样是叔叔欺负侄子,但条件不一定。朱棣起兵时最初只有800勇士,但燕王三护卫就驻扎在北平,三护卫里面都是朱棣的亲信。朱棣就藩近20年,北平周边的卫所早已和朱棣沆瀣一气。朱棣只需设法杀死建文帝的亲信,举手一挥,数万精锐军队在手,再攻略周边地区。等到朝廷大军到达时,朱棣手中已有十万军队,足以和朝廷相抗衡。条件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朱高燧不会认为朱高煦草率起兵能有什么好结果。

虽然朱高煦起兵失败后,朱瞻基也并没有动朱高燧,但并不代表朱高燧可以高枕无忧。宣德二年,朱高燧终于将他唯一的常山中护卫还给朝廷,甚至连仪卫司也想还回去。朱瞻基将常山中护卫收回,却没收回仪卫司。朱瞻基不是小气之人,他担心的只是亲王护卫队,哪会在意几百个人的礼仪司队伍?

从此,没有兵权的朱高燧终于可以安心地过他的逍遥日子了。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