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铳是明朝早期研制出的火器,由三根金属管成品字形组合而成,类别属于火门枪。金属管后端有小孔,小孔中插入引线,点燃引线便可发射,如果将三根引线连到一起,便能做到三管齐射,射程大概是三十步,也就是五十米左右。

在《明朝那些事中》极力推崇的三眼铳,被戚继光称为信号枪

号炮必用三眼铳。一则一可兼三,二则轻于行李,三则装放速。

三眼铳在点火时,需要一手扶着钢管,一只手拿着香或者烧红的铁丝,这样让瞄准动作完全做不好,精度也大打折扣,再骑着马发射,精度就更低了,所以三眼铳被戚继光大为嫌弃。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晚期,鸟铳枪的技术已经成熟,鸟铳属于火绳枪类别,枪械的发展历程是这样的,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所以超过火门枪一个时代。鸟铳可以做到先瞄准再击发,穿透力强,其精度是火门枪的十倍。而三眼铳的优势是便于携带,连发三炮有很好的声光效果,作为信号炮很适合。

三眼铳如此不济,为何明朝军队还会大量装备呢?

首先我要说,古人并不傻,一个现象级事情的出现,必然有存在的原因。

大量列装军队,要考虑资金成本。鸟铳是很好,但成本太高。

《纪效新书》中记载:鸟铳所贵在与造时练铁熟,两个相包,用钢钻钻之,一日钻寸许,至底而止,一月钻光者为上。

鸟铳这种高精度枪械,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难度非常大,需要用两块铁板卷曲结合,还要在上边钻孔,一个月钻一根的速度。可想而知,装备整个军队似乎很难。三眼铳就没这个顾虑了,其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以大批生产,列装军队。

当然,仅仅成本原因而大量使用三眼铳是不可能的,三眼铳还有其独到的优势

三眼铳一般应用在明朝骑兵部队中,骑兵机动能力强,可以快速接近目标。既然三眼铳精度低,那么便接近射击,因此,三眼铳最佳的射击距离大概在八米左右。这个距离下,精度已经不重要了,火力密度成为关键,三管齐射或者连续发射都可以较好的实现火力压制。明朝军队为了弥补精度的不足,还使用散弹弹丸,每铳著铅子二、三个,这让三眼铳近距离杀伤力又提高不少。

一轮齐射,场面气势惊人,然后呢?三眼铳就没用了吗?

虽然战场上绝不会给三眼铳装药的时间,但也不会沦为烧火棍。聪明的古代人将三眼铳改装成为了冷兵器。

三眼枪后用剑刃、铁箍,更可作枪刀,作锤棒。两头相称,落有力而起又便,入巢极妙。

三根铁管的三眼铳犹如一个大铁锤,可以用来贴身肉搏,还有的将三眼铳尾部装上枪头剑刃,便成为大刀长枪,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三眼铳便有了冷兵器近身格斗的属性。

在明朝后期崇祯时,选择三眼铳作为主力火器,也是权衡利弊下的无奈选择,倘若明朝的财力、物力、人力足够,谁不想用鸟铳打敌人一个前仰马翻呢,再说,三眼铳也并非传说的那么不堪,也有一定的可用之处,所以就这么装备啦。

欢迎点赞、关注,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