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汉和帝继位,外戚专权,外戚窦宪私派刺客刺杀刘氏宗亲;窦宪为赎罪责,自请出击匈奴。

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受封车骑将军,率大军出击北匈奴。

西汉时期,匈奴部族发生内乱,混战不断,最后发展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股势力。呼韩邪单于后南下降汉,一直与汉朝保持着不错的关系,被称为南匈奴。留在漠北草原的北匈奴却成为汉朝的边境隐患,不时来犯。

东汉和帝继位之初,漠北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匮乏,饥荒横行,人畜饿死大半。已归附汉朝的南单于想借机吞并北匈奴,于是向汉帝请兵北伐。

汉匈大战

东汉建国之初,光武帝刘秀就想过除掉北匈奴这颗"肉中刺",无奈当时国力衰弱、民生凋敝,不宜大举征伐。到和帝刘肇时期,经过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东汉已经有能力远征漠北了。

有能力是一回事,有必要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和帝继位时年仅九岁,朝政之事大多掌握在太后和外戚窦氏家族手中,看似稳固,实则也有暗流涌动。北匈奴虽然是个隐患,但这时自顾不暇,够不成太大威胁。

大老远跑去趟这一滩浑水,有没有必要呢?

正值朝臣为此事争论不休之际,窦太后的哥哥窦宪做下的一件事却把北征一事推向了定局。

汉章帝驾崩之时,刘氏宗亲前来吊唁,其中有一位都乡侯刘畅深得窦太后欢心。窦太后接连数次召见他,大有要重用的意思。

窦宪听说后,生怕刘畅会和自己争权,竟然直接派刺客把他杀了,还嫁祸给刘畅远在青州的弟弟。不料,刺客旋即被缉拿归案,就供出了窦宪。

窦宪出击匈奴

草间性命、谋害皇室宗亲,即便是太后的哥哥,窦宪也做得过火了。窦太后既惊又怒,还要应对悠悠之口,只好把窦宪带到内宫之中软禁了起来。

为保性命,窦宪自请出击匈奴,将功赎罪。窦太后应允,朝中有人私议"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

永元元年七月,朝廷以窦宪为车骑将军、北征主帅,以耿秉为副帅,各率领骑兵四千,与南匈奴部众、汉朝驻边大军在涿邪山(今蒙古国境内)会师。

窦宪与耿秉整合精锐骑兵万余,兵分三路,在稽落山附近将北单于部众合围,一举击溃,斩杀骑兵万余人,单于本人在混战中逃走。

单于一走,匈奴内部分崩离析,残部各自逃命。窦宪率兵追击到今天外蒙境内乌布苏诺尔湖一带,北匈奴八十一个部落,近二十万人先后投降归汉。

窦宪北击匈奴路线

遥想当年,西汉名将霍去病出击祁连山,每次所俘不过数万人。窦宪以有罪之身,摇身一变竟然成为大汉功臣,顿觉心胸廓然。

于是,他率军驱驰三千余里,登上北匈奴腹地燕然山,命令班固写了一篇铭文,记载此次出征和获胜的功业,并篆刻在石崖之上,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燕然勒石"。

窦宪出击北匈奴,一举解决了东汉的边境之患,此后,匈奴再没能对汉朝统治者造成真正的伤害。

但是,随着窦宪封侯进爵,外戚反倒成为王权的最大威胁。

窦太后总揽朝政,窦宪则不断培植扩大自己在朝中和地方的亲信势力,窦家人根本不把少年天子刘肇放在眼里。

这场君臣之间的博弈游戏在永元四年(公元92年)迎来了高潮和结局。忍无可忍的刘肇一举铲除了窦宪及其党羽。集一代功臣与罪臣之名于一身的窦宪,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就从人生巅峰跌落到命运谷底。

后果

窦宪功高震主,引发皇帝忌惮,致窦家全部被铲除。

结论:北击匈奴本是窦宪的保命之计,却成就了一件泽被后世的功业。历史的推进往往是个人野心和欲望的副产品。

(素材源于: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fd4ea985139100018d95d5;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