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周平王东迁建立东周,礼乐开始崩坏,各诸侯国之间为了利益开始互相征伐。楚国君王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他们乘着中原各国互相征伐之际,开始朝着中原挺进。楚武王和楚文王时期,楚国相继消灭了一些小国,实力大增。《史记·楚世家》记载:"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齐桓公可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史记中将齐桓公和当时的楚国相提并论,足以证明当时楚国的强大。

春秋初年,本来有三个受益者,他们分别是秦国、晋国和郑国。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被周平王正式册封为诸侯,并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地盘;晋文侯和郑武公则因为护卫王室有功,被周平王重用,其中郑武公更是被周平王封为卿士。

按理来说,这三个国家在周平王东迁一事上获得了最大的利益,本应该迅速崛起。但是实际上最后崛起的国家却只有郑国一个。

秦国因为刚刚立国,且国家周围遍布戎狄,所以此时的秦国连自保都尚且困难,更别说崛起了。而晋国地理位置不错,本应该借此机会迅速崛起的。谁曾想晋国在晋文侯死后就陷入了内乱,史称"曲沃代翼"。因此,晋国的崛起也被耽搁了下来。

只有郑国在郑庄公的英明领导之下,消化了这次的利益果实,并逐渐成长为春秋初期的唯一霸主,后世将郑庄公称之为"春秋小霸"。不过,郑国的霸业也仅限于此了。在郑庄公死后,郑庄公的后代终究是没有继承郑庄公的遗志,郑国也迅速地衰弱了下去,直到战国时期被韩国所灭。

那么,郑国在郑庄公时期,再不济也是一个国力雄厚的诸侯国,为什么在郑庄公死后,郑国就迅速地衰弱了下去,以至于在春秋中后期,郑国都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呢?

郑庄公在位时期,郑庄公就为郑国的衰弱埋下了伏笔

一、共叔段之乱,消耗了郑国的国力

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诸侯王的爵位,由嫡长子继承,这个嫡长子就是大宗,而那些无法获得诸侯王爵位,只好接受分封的嫡长子的兄弟们,则被称为小宗。

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国内曾经爆发过一次很严重的内乱事件,史称"共叔段之乱"。这次内乱的起因和晋国的"曲沃代翼"内乱的起因是一样,都是因为小宗的封地太大,从而使得小宗的实力逐渐提高,最后威胁到了大宗的统治。

这两起小宗篡位事件,其唯一的区别就在于,郑庄公最后消灭了试图篡位的小宗,保住了自己的大宗地位。而晋国的大宗则因为打不过小宗,最终被取而代之。

然而篡位事件无论成功与否,其终归是属于内耗。哪怕郑庄公最后成功地消灭了篡位的小宗,这其中所损耗的资源也是属于郑国的。

二、郑庄公四处征伐,消耗了郑国的国力

郑庄公在位期间,曾经多次攻打周边的国家。这在宣扬了郑国强大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消耗了郑国的国力。这些战役包括:

可以看见,郑庄公在位期间,曾经多次攻打周边的国家,其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在春秋初期是十分罕见的。春秋初期,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牛耕技术和冶铁技术尚处于萌芽阶段,这意味着这个时期战争对于各国国力的损耗更加严重。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远远不及战国时期的原因。而郑庄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连年征战,打下了郑庄公的"春秋小霸"之名。

由此可见,郑庄公的这些行为对于郑国的国力损耗有多么严重。

另一方面,春秋初期,虽然周王室的权威已经不足以号令那些实力强大的国家,但是这终归是刚刚开始的,也就是说此时周王室的影响力还是有一些的。否则,郑庄公也无法借助周天子的号令攻打他国。

然而,繻葛之战,郑庄公直接扯下了周王室的遮羞布,这不仅使得周王室颜面无存,更是让郑庄公再也无法借助周天子的命令号令群雄了。因为郑庄公本身就是那个不尊王命之人。

郑庄公死后,郑国国内诸公子为了君位争斗不休,加速了郑国的衰弱

时祭仲与俱,劝使取之,曰:"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所谓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次弟子亹也。--《史记·郑世家》

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固然是强大的,然而在他死后,郑国马上就陷入了内乱之中。内乱的原因包括:

一、郑昭公和郑厉公之间关于君位的争夺,使得郑国无暇发展,渐渐衰弱

当时郑国太子忽的母亲只是小国出身,背景很小,而公子突的母亲则是宋国之人,有着很大的背景。因此,在太子忽(郑昭公)即位以后,宋国之人为了替公子突谋求君位,就逼迫当时郑国的权臣祭仲,改立公子突为君,是为郑厉公。

郑厉公上位以后,因不满权臣祭仲,于是萌生了杀死他的心思,最后此事败露,祭仲再次废郑厉公,迎郑昭公即位。

然而,此事并没有结束,郑厉公被废以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依靠着母国(宋国)赠与的兵力,在栎这个地方据守了下来。而栎这个地方,乃是郑国的大封地。郑厉公这样的行为,已经算是将郑国分裂了。

二、郑国权臣不断的把持朝政,弑君废君,使得郑国无暇发展,渐渐衰弱

在郑国维持多时的君位争夺战中,有两个人物十分关键,那就是权臣祭仲和权臣高渠弥。

权臣祭仲自不必多说,郑昭公和郑厉公多次的废和立,都和此人有关,足可见此人在郑国国内的权势有多么的重。不过,祭仲虽然在郑国权倾朝野,但是他也只敢废立君位。

而权臣高渠弥,则是公然弑君。

郑昭公和高渠弥的恩怨早在郑庄公在位时期就已经产生。郑庄公认为高渠弥是个人才,想要将其拜为上卿,但是郑昭公讨厌他,于是便劝谏郑庄公不要分封他。但是郑庄公没有听从郑昭公的意见,还是将高渠弥封为了上卿。于是,这两人的恩怨就此产生。

及昭公即位,惧其杀己,冬十月辛卯,渠弥与昭公出猎,射杀昭公於野。祭仲与渠弥不敢入厉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亹为君,是为子亹也,无谥号。--《史记·郑世家》

由此可见,郑国国内不仅权臣势力庞大,而且还不止一家,高渠弥和祭仲很可能是互相对立的存在(一个立一个杀),这些足以证明郑国的内部已经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郑国内乱之时,各国都在相继崛起

郑庄公能在春秋初期迅速崛起,这其中固然有郑庄公雄才大略的缘故,但是更多的还是因为郑庄公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对手。比如晋国,当时还处于"曲沃代翼"的内乱之中,无暇他顾,而秦、楚两国则尚处于刚刚创业的阶段,无力争霸。唯一有能力争霸的齐国,和郑国则是稳固的同盟关系,且两国之间还有鲁、宋等国,没有什么利益冲突。

眼下的情形却正好相反,当郑国正处于内乱之时,其他各国却纷纷开始了争霸之路。从地图上看,阻碍郑国发展,甚至导致其衰弱的国家有两个,分别是晋国和楚国。

一、晋国

春秋初期,晋国因为内乱的缘故,一直无暇发展,以至于郑国都没有遭到什么强有力的威胁。然而随着"曲沃代翼"的逐渐落幕,晋国的内乱逐渐结束,晋献公上台以后,改革军制,扩充军队为两军,晋献公统率上军,太子申生统率下军,由此军事力量大增。

随后,有着强力军队做后援的晋献公又相继消灭虢、虞、霍等国,极大的开拓了晋国的疆域,为之后的晋文公争霸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二、楚国

楚国和秦国一样,一开始分封的位置并不好,楚国也被当时的中原诸国称之为"南蛮",实力弱小。但是由于楚国长期远离中原文化,因此使得楚国的君王对于西周的各项制度并不是十分尊重。比如在西周周夷王时期,当时的楚君就已经轻视周王室,僭越称王了。虽说后来楚王为了保存实力,又去除了王号,但是也足以说明楚国的不尊礼法。

楚国和晋国崛起的时机,恰恰是郑庄公霸业消散,陷入内乱之际。此消彼长之下,郑国的衰弱也是意料之中的。

结束语

其实纵观郑国、晋国和楚国崛起的路线,不难看出:郑庄公的霸业只是将名声打出去了,但是郑国并没有获得实际的利益,因为郑国的国土并没有借此增大。而晋国和楚国的霸业,都是以开疆扩土为核心的。

归根结底,是因为郑庄公虽然凭借着周王室的名号达到了称霸的目的,但是其骨子里还是无法摆脱周礼的桎梏。而在郑庄公打败周王室以后,也在无形中为其他诸侯打破了这层桎梏,所以他们才能无所顾忌的吞并小国,开疆扩土。所以说郑庄公的霸业"成也周王室,败也周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