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让人不明所以的是,后来史书上都统称周世宗为柴荣了。

读者君在往下看正式文章前,先做一个小测验,发一个提问:

赵匡胤从后周谁的手里头抢夺的江山,建立了大宋王朝?

如果你的回答是:

这还用问吗,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是从柴荣的儿子后周恭帝柴宗训那里夺取皇位,建立宋朝的。

那么,很遗憾,你答错了。

说明你的历史知识还有待于丰富和提高。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看我详加叙述。

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大周,定都汴京,史称后周。从此,郭家天下拉开了序幕。

郭威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皇帝,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开始转向统一,开始显露出民富国强的迹象,为周世宗也为赵匡胤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英雄都没有完美的,郭威也一样。缺憾的美才是真正的美,郭威此生就有两个缺憾。

一个缺憾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这个他无法控制;另外一个缺憾是他没有子嗣,这个他能控制。

我们先说他第一个缺憾。

刚当了三年皇帝,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重,把养子晋王郭荣招来,交代完后事之后,驾崩,时年五十一。

再来说他第二个遗憾。

郭威原来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有一次郭威带着养子郭荣在外面打仗,后汉隐帝刘承祐怀疑他谋反,下令把郭家满门抄斩,这里头包括他的原配夫人柴守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侥幸免灾的,只有二女儿寿安公主,已经外嫁于将军张永德,而幸免于难。

郭威对原配柴守玉一往情深,做皇帝后把她追封为圣穆皇后,只纳了三个妃子,分别为杨淑妃、张贵妃、董德妃,而没有再立皇后。

郭威称帝时还不到五十,假以时日,他应该还有后人的。

但郭威是一个明白人,他很清楚,一旦有了儿子,他身死之后,必然是留下一个孤儿寡母的局面。

"主少国疑"历来是皇家大忌,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不但妻儿无法保全,就是自己亲手建立的后周也会立即灭亡。

现在,郭威膝下比较亲近的,一个是他的亲外甥李重进,这个和他有血缘;另外一个,就是早年收养的养子,圣穆皇后侄子柴荣。

这俩人都很优秀,李重进后来官至殿前都指挥使,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部队的武官。

郭荣早年就遂郭威南征北战,立下许多战功。公元953年三月,被加封为晋王并出任开封尹,也就是说当了首都的一把手。

果然,在郭威病危之际,他急忙把李重进从外地召了回来,然后命他在自己的病榻之前,向郭荣磕头,行了君臣之礼。

李重进心里是一百个不服,但是舅舅有令,而且他就快要去世了,不想让舅舅伤心,于是就顺从地行了君臣之礼。

就这样,郭荣的地位就变得更加稳固了,而对于李重进这位姑表兄弟,他也不必进行赶尽杀绝,因为天下人都知道,他已经向自己行过君臣之礼了。

郭威临死时发布太祖遗诏:"晋王郭荣可在灵柩前即皇帝位,服丧和年号纪元一如旧制。"

就这样,郭荣顺利继位,是为周世宗。

郭荣继位当了皇帝,是不是要认祖归宗,恢复柴姓?按他的能力,他完全能够做到。

他如果这样做,完全可以封亲生父亲柴守礼为太上皇。

但他为了守住郭家的江山,一直都没改姓,一直奉祀郭家祖庙,祭拜郭家祖先。

周世宗在东京开封继位,他的亲生父亲柴守礼却住在西京洛阳。而且周世宗在世时,柴守礼从未踏入开封半步,估计是怕尴尬。身边的人也根本没人敢提他是周世宗亲爹的事。

由于柴守礼是郭威之妻柴氏的哥哥,所以周世宗和后周上下都待他以元舅之礼。如果周世宗认祖归宗了,那还用得着拿亲爹当舅舅么?

何况我们知道,古代皇帝是有避讳的。不仅要避讳自己,还要避讳自己的那帮被追认为皇帝的祖宗。

郭荣三征淮南,逼得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李璟对后周称臣,为了避后周国讳,改名李景。("唐主避周讳,更名景。"《资治通鉴·第二百九十四卷》)。这个所避的"璟"字,恰恰是郭威的高祖父、被追尊为帝的郭璟的名字。

并且同时代的后周在记录辽穆宗耶律璟时,都因为避讳而写作耶律明。

如果郭荣改回了柴氏,认了柴姓祖先而非郭氏,那么这些避讳就大可不必了;反倒是他亲生父亲的"守"和"礼",应该被天下避讳才是。

周世宗接掌江山后,心怀统一大志,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他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经济开始复苏。

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等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

因这些辉煌的业绩,被史学界称为"五代第一明君"。

可惜天不佑人,郭荣刚在位6年,许多宏愿还没有完成,就英年早逝,三十九岁而卒。死后传位给儿子郭宗训,即后周恭帝。

郭宗训继位时刚六岁,当真是"主少国疑"。郭威当年担心的事情,终于在郭荣身上发生了--由此可以看出,郭威不愧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明君。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就这样,通过和平演变,后周神奇的就变成了宋朝。

赵匡胤坐了天下,但自己心里并不踏实,为什么不踏实?因为孔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赵氏有篡夺别人江山之嫌。也就是说,在法理上来论,得国不正。这可是一个王朝的致命伤!

你可以凭政变夺取别人江山,那么今后可能还有别人跟着效仿。

如何把这件事情洗白呢?赵匡胤开始琢磨起来。

最后想出一个主意,如果让郭荣恢复"柴"姓,那就说明郭荣继承的后周郭氏江山,本身得位就有问题,既然柴家这个外姓人能继承后周的江山,那同为外姓人的赵氏,再从柴家人手中把后周的江山夺回来,也就不算毛病了。

于是后来在称呼时,一律把周世宗郭荣父子硬改成了柴荣,柴宗训。

但我们得承认,赵匡胤还是一位很宽容的皇帝,他只是把郭荣和他的后人改了姓,并没有赶尽杀绝。

赵匡胤留给子孙一个石碑遗训,共有三条,其中一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后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又神奇的当了皇帝。总这么事出意外,肯定要引起人们的猜测的。赵光义自己心里也很清楚这个问题,所以考虑事情和赵匡胤同出一脉。

他的理论是,当年柴氏继承了郭氏的江山,赵氏又继承了柴氏江山,这属于异姓之间的衣钵相传。

按照"兄终弟及"的理论,我这个弟弟继承的是同姓亲哥哥的皇位,再自然而然不过了。这样在法理上首先就站住了脚。

他觉得光是这么说不行,舆论是一方面,要把这个事情凿实了,就得把所有的文字记载都全部更正过来才行。

于是下令史官在编修史书时,一律用柴荣,柴宗训这个名字。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正史里头,都承认,周世宗"本姓柴",后来就稀里糊涂的称他为柴荣,而不是郭荣了。

为何说稀里糊涂?因为修史都是严谨的,史书上谁都没敢明确记载,说郭荣继位以后认祖归宗,改"郭"为"柴"这件事。

但不是所有知识分子都那样屈从于强权的,还有坚持原则的正义之士。司马光就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

他曾经提出过自己的疑问,说后周本为郭姓,世宗(郭荣)原来是皇后的侄子,是过继给郭威作后代的。现在要贡奉周室,也应该是封郭氏子孙,而非柴氏。

"崇义公柴咏祭祀不以仪式。周本郭姓,世宗后侄,为郭氏后。今存周后,则宜封郭氏子孙以奉周祀。"(《宋史》志·卷七十二)

同时,在他编纂的《资治通鉴》里,在周世宗称帝前,一律写作"郭荣"而非"柴荣"。这个郭荣称帝后,只用"后周世宗"这个中性称呼,而避免开姓氏的纠纷。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千年。我们本着严谨治学态度,也为了让地下的郭威、郭荣父子俩安心,是到了还原历史真相的时候了。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宋史》元·脱脱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