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聿键(1602年5月25日 -1646年10月6日? ),字长寿,南明第二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祖父是唐端王朱硕熿,父为唐端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 。
崇祯帝在北京自缢后,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了南明。1644年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弘光政权。1645年弘光帝被清军俘获亦死,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扶朱聿键于福州登基称帝,改元为隆武,后世称为隆武帝,也称唐王,并在同年开铸隆武通宝钱。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掳,绝食而亡,享年44岁。
隆武帝画像
隆武帝是南明政权中的一位较有作为的帝王,只可惜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整个局势。
一帝一王
由于清朝剃发令下引发了血腥杀戮,浙江大地抗清斗争如火如荼。明朝诸王杀的杀,降的降,走的走,原本降清的明朝浙江防倭总兵王之仁重新举起义旗,与张国维等人在绍兴推举鲁王朱以海为"监国"。鲁王政权仍旧沿用"弘光"年号。此时,他们并不知道隆武政权在福建成立的消息。 两个朱明同姓政权产生龌龊,最后竟闹出互杀来使的事情。
正因隆武帝和鲁王两个人都为疏宗 ,所以,鲁王一方得知隆武帝称帝消息后,并未立即退位归藩。双方各自手下的大臣为争拥立之功,自然都紧上疏要求不要退位,硬顶各自的"招牌"。
隆武帝起先很有诚意,他派人来信携赏银要鲁王承认自己天下一统,并笼络浙东的明臣明将,答应个个要加官晋爵。一般人可以接受隆武帝,鲁王手下的张国维、王之仁等人不答应,因为如果这样,他们就没有"拥立"大功。鲁王本人在给隆武帝的回信中,也称隆武帝为"皇叔父"而不称"陛下",表明他不承认隆武政权。朱聿键怒,令杀鲁王信使。
当时的鲁王君臣,很想快速攻下南京这个象征性极强的城市。如果南京在手,"监国"成为"皇帝",自然名正言顺,这样鲁王比起远在福建的隆武政权,要"合理""合法"得多。鲁王军力不行,进攻杭州大败而归,1646年夏天,清朝的征南大将军博洛率数万大军从杭州对鲁王军队发起进攻。不巧的是,一向水深浪急的钱塘江突遇数十年不遇的大旱,江流干涸,顿失屏障,清朝马队从江中旱地以及水浅处尽数渡过,明军不敌,绍兴失陷。鲁王逃往海上避难。
出师北伐
隆武政权一直在三面受困的境地,一受制郑氏家族,二要防鲁王军队,三则有李成栋率领的清军节节逼近。清军中的汉将进展迅速。顺治三年春天,金声桓部队已经占领了吉安,很快推进到赣南。到了九月间,清军汉将高进库(高杰原部下)等人攻克重镇赣州。如此一来,这个联结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的咽喉要地,落入清朝手中。
赣州失陷,全因湖广总督何腾蛟等人私心所致。正是因为他安置处理先前的农民军不当,造成众心离散,协调不一,最终江西、湖南等地被清军各个击破。
无奈之下,隆武帝声言要亲自北伐,以挽颓势。总领大军的郑芝龙只想割据福建,独享一方,理也不理。而明朝老臣黄道周眼见郑氏家族按兵不动,军队诸部怯懦观望,已过花甲之年的黄道周对隆武帝表示:"与其坐而待亡,不如君臣共出一拼。我为大臣,当先皇帝而行,以为人臣表率。"要先于皇帝北上抗清。
1646年(隆武二年),清朝贝勒博洛率军攻福建,黄道周凭一腔忠义,自己出钱,加上朋友资助,仅带万余两白银,携数名弟子慷慨出征。福建各地义民闻之而附,近万人加入他的指挥之下。隆武帝非常感动,流涕送行。由于人、财、物皆在郑芝龙家族掌握之中,隆武帝只能给这位老忠臣一百道空白委任状,没能拔给他一两军饷和一个士兵。
黄道周组织"扁担军"迎战清军,这支拼凑起来的军队,全无作战经验。黄道周救国心切,他出闽入赣,进至江西广信(今上饶)。清军已经抢先一步,占领了黄道周原拟为收得基地大本营的徽州。情急之下,黄道周紧急上疏隆武帝,请求增兵益饷。郑芝龙等人丝毫不为所动,隆武帝只能着急,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坐视黄道周身陷窘境。黄道周如此临危不惧冒死出征,郑氏家族仍旧在朝中散播闲话,说黄道周交通外臣,欲谋不轨。
忧急之间,身在清军占领县城的婺源的明朝县令,是黄道周学生,他给老师发来"密信",表示说可以充当内应,要老师一定率军前来攻取婺源。其实,这个人已经为清廷卖命。黄道周不知是计,贸然发三路兵前往。结果,半路皆被预先设伏的清军各个击破。黄道周手下仅剩三百人,战马十匹,仍旧义无反顾,直前冲杀。一战全部覆没,黄道周被擒,押入婺源县城大牢看管。
关押二个多月后,清廷下令杀害黄道周。将其押行至南京东华门时,黄道周坐地不起,高声说:"这里与太祖皇帝陵寝甚近,可于此处杀我!"扭头之际,看见市坊中有福建门牌,黄道周更坚定了要受刑当地的决心:"福建,皇帝正在那里,临行拜君,臣子之礼。"言毕,他南向再拜,慷慨就义。与其同死者,还有职方主事赵士超等数位弟子门人。
隆武帝再也不顾郑氏阻拦,携数千明兵"御驾亲征"从福州抵达延平,准备冒险去湖南。郑影等人忽然弃新城(今江西黎川)而逃,门户大开。郑芝龙早已暗中与清兵约降,福建各关隘均无人把守。 不久郑芝龙降清,郑成功与其父决裂,率部南下。李成栋的清军在浙江等地一路大胜,先后攻下绍兴、东阳、金华、平州,很快攻陷郑鸿逵所守的仙霞关,直入福建,攻陷建宁,直扑延平。杨凤苞称"福京之亡,亡于郑芝龙之通款"。
1646年9月29日(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一日,一说次日 ),隆武帝因清军已攻入仙霞关闻讯,逃出延平,又想取道汀州去江西。 《南明野史》称,如此危难紧急关头,酷嗜读书的隆武帝仍然"载书十车以行", 这更拖慢了诸人的逃跑速度。
1646年10月6日(隆武二年八月二十八日),隆武帝逃到汀州。据《台湾外纪》记载,隆武帝在汀州城外关帝庙时曾被清军追上,周之藩谎称自己是隆武帝,掩护帝后逃走,自己则舍身战斗。称其手杀数十人,最后脑后中箭,坠马被杀。 清军继续追杀隆武帝,将军熊纬督二十余人格斗,最后喉咙中箭而死。隆武帝后则在逃入汀州府堂后被射死。 《南明野史》则称,隆武帝逃到汀州的转天凌晨(10月7日,八月二十九日),清军兵士一说十余人冒充明军混入汀州城,隆武帝和皇后被俘,皇后在九龙潭投水自尽,隆武帝则崩于福京天兴府(一说是绝食自尽 )。 但据《清实录》的记载,隆武帝是在汀州遇害的。 《小腆纪传》亦说隆武帝是在到达汀州后的次日被清军偷袭而遇害,但所载日期及经过略有不同。 其他说法及相关辨析,详见本词条的"相关争议"部分。
隆武帝享年四十四岁,死后不久,天兴府陷落,阳曲王朱敏渡、松滋王朱演汉、翼城王朱弘橺、奉新王朱常涟遇害。十月辛卯漳州陷落。弟弟唐王朱聿鐭在十一月在广州继位,改元绍武,是为明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