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国人一直误以为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其实严格的讲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妻"和"妾"是有着严格的区别,地位更是天差地别。例如,《大明律》规定:"凡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在这一制度下,生育的孩子也就有了嫡庶之别,与之对应的便是"嫡长子继续制",由嫡子来作为王权、家族的继承人。正是基于这种制度,在古代庶子要想子承父业是极难的。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春秋末期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实际创始人赵襄子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赵襄子
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属于地位最低的那类庶子。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简子也看不上他。然而,这么地位低微的庶子却成功逆袭取代了他的哥哥赵伯鲁成为了赵简子的继承人,这与赵襄子个人的努力有着密切关系。
竹简事件
赵襄子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简子。有一天,赵简子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赵襄子,可惜赵简子依旧不太看好赵襄子这个儿子,直到竹简事件后才发生了改变。
当时,赵简子很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诫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开始时,赵伯鲁也谨记在心,时刻拿在手上熟读。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赵简子再也不提这个事,赵伯鲁也就遗忘了此事,而赵襄子则不一样,时刻记在了心上。三年过去了,有一天赵简子把他们叫来,在考查时,他的儿子们,甚至连世子伯鲁都背诵不出,连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赵襄子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简子始信子卿所荐,认为赵襄子为贤。
宝符测试
虽然赵简子对赵襄子的印象极好,但是光有这点还不够,赵襄子毕竟出身微贱,赵伯鲁也非常优秀,要废长立幼,得有说服力。于是就有了第二次宝符测试。
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赵襄子说:"我得到了宝符。"赵简子闻听便让他将情况道来。赵襄子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赵襄子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其实原本所谓的宝符就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但是赵襄子的一番话,却让赵简子刮目相看。赵简子遂废掉世子赵伯鲁,破例立赵襄子为世子。
果然,赵襄子继位后,很快就将他的姐夫代国国王杀掉,夺下代国地盘,以后又联合韩魏瓜分晋国另一大家族智家的土地,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赵襄子一生共有五个儿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却欲传位于其兄伯鲁的后代。因伯鲁和其子赵周都去世较早,遂立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襄子在位33年无病而终,赵浣继承了赵氏之尊位,并正式建立赵国,史称赵献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