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今年,商业航天首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新质生产力代表及新增长引擎之一。

4月29日,2024中关村论坛举办空天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海淀区发布建设商业航天创新高地行动计划。到2028年,海淀区在轨运行卫星数量将超1000颗,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超1000亿。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海淀区是北京市"南箭北星"产业布局中"北星"的主要承载区。全区现有商业航天领域企业及机构近200家,在轨运营商业卫星近百颗,航天技术实力和产业资源全国领先。

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卫星制造的头部企业,已累计发射24颗卫星,今年刚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实现五星同时入轨,覆盖通信、遥感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董事长高恩宇介绍,未来公司要积极地参加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的建设,不仅是提供卫星整星的产品,还包括通信卫星在地面的一些通信终端,包括网络组网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的相关服务能力。"未来进入卫星互联网时代之后,手机直连会变成一个非常普遍的产品,大家以后在没有地面网络信号覆盖的地方,在空中、海上甚至在国外都可以直接通过卫星网络连入我们国内的通讯系统,便利了整个通讯系统的可行性,也使通信安全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国商业卫星加快竞逐"太空赛场"/来自网络

高恩宇说,未来还有一些更超前的应用,比如说太空旅游,"普通个人只要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本足够低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太空旅游,甚至到月球访问都将变成未来10年到20年里非常触手可及的目标。"微纳星空也在探索太空化的商业货物补给往返的航班,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货运飞船大概5年左右基本上可以实现商业航班化的应用,未来10年到15年,普通人进入太空应该可以变成现实。

微纳星空"一箭五星"入轨/中新网

同样在海淀成长起来的北京四象爱数科技有限公司,则聚焦于商业遥感卫星数据分析,开辟了新的赛道。创始人郗晓菲介绍,当前遥感卫星数据已经陆续衍生出城市路网工程、航运物流、工业生产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数,服务于经济板块的想象力一再被拓宽。

"卫星没有区域限制,覆盖范围非常广。第二它的效率很高,除了遥感卫星,像地面的网络通讯卫星等,几千公里带宽,可能两次数据就能把中国看完了。"郗晓菲说,现在的卫星手段已经突破了气象的限制,白天晚上都能应用,再结合很多的通感手段,不仅可见,还可算,还有热力图像都可以交叉验证。

"因为卫星过境的时间是在一天之内均匀分布的,那我们截取这些数据可以反向判断,就可以与这个区域经济活跃度挂钩。我们现在每个月都会发布一个中国高速公路指数,涉及国内的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高速公路的运营,通过瞬时车辆的通过量是可以反算这条高速公路的使用量的。"郗晓菲说,像船舶的包括港口的拥挤程度、航线的繁忙程度,都可以通过卫星或者地面数据交叉验证来得非常完善的模型。这对于交通的拥堵、道路设计的合理性,包括新建园区、开发区选址都能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通过卫星上网将成为网络通信新方式/来自网络

遥感卫星对地面状况进行拍摄/来自网络

根据《海淀区建设商业航天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4-2028年)》,海淀将依托"航天城"地理名片,打造集研发中试于一体的"卫星小镇",发展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一城一镇多园"空间布局。到2028年,海淀将培育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在轨运行卫星数量超1000颗,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超1000亿,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创新高地。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四处副处长陈镭表示,下一步要发挥央企和大院所的优势,激发他们以商业化、市场化的模式开展航天工作,用市场的机制去提速商业航天的发展。"海淀的大信息人工智能产业优势要赋能商业航天,比如卫星更高的智能化,卫星智能化的自动运行控制,实现卫星与卫星之间的智能化的协作,创造更多的功能和应用场景,卫星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发射成本降低,那么后面我们会标准化地、大批量地、低成本地生产卫星,未来卫星的应用会越来越多。"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 王琛琛 、 赵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