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婚姻对于生育的限制,四川率先迈出了一大步,今后四川地区,就算没有结婚,女子也可以正常生育,并给孩子办理准生证,在此之前只能凭结婚证才能给孩子办准生证。

"准生证"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政府准许你生育,或者同意你生育。这是之前计划生育年代的产物。

但在《民法典》颁布之后,其实这个证就名存实亡了,因为《民法典》第1071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用老百姓的话来讲,我生不生孩子凭什么要你来同意?因此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本次四川发布的《四川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其实是恢复了老百姓生育的基本权力,而非给予老百姓新的权力。

当然了,也有人问"《民法典》2020年就颁布了,为什么现在才有省份出台配套的规定?",个人认为这是跟社会现实需求相呼应的,即对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需求,这个需求之前不存在,而如今却日渐紧迫了。

简述一下背景吧

"人口红利"这个概念一直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甚至不用列举具体的数据,以笔者家为例,改革开放之初,我爸兄弟姐妹共5个人,那时候爷爷奶奶也不过60岁上下,周边其他人家也基本如此,这种家庭结构是当时社会大的人口结构的缩影,因此那会儿社会是充满无限希望的,每个人都干劲满满,这也直接促进了后来我国制造型大国的诞生,也推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

很快,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国策,其初衷我认为是好的,为了推动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即控制数量,提升质量。

然而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很多畸形的地方政策,以及粗暴的、泯灭人权的管理措施,冷漠、生硬、恐吓充斥着当时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这从当时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口号上可见一斑:

"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

"引下来,流下来,就是不能生下来"

"一人超生,全村结扎"

"该流不流,扒房牵牛"

……

1987年春晚上,黄宏和宋丹丹演过一个小品,叫《超生游击队》,即介绍的当时计划生育政策逼得老百姓背井离乡的故事。

后来上面发现,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抑制了我国人口的增长,一段时间内老百姓的人均GDP确实有所提升,却并没有带来人口结构上的优化。

2000年那会儿,我国就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的人口占比达到了13%,要知道国际公认的老龄化标准,65岁以上超7%即为老龄化,超14%就属于高龄社会了。

此时解决人口问题已经提上日程了,比如2016年国家已经推行了全面的二胎政策,然而效果并不明显。

到2022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更加印证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国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比上一年减少了85万人,数量减少的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变化,平均年龄已经达到38岁,老龄化人群占比更高了。

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我国将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危机,因此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持续推出关于促进生育的政策,比如

2020年5月,《民法典》明确了老百姓的生育权利;

2021年6月,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同年8月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指出,国家提倡适龄生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3个子女;

2022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除了以上几项主要的,直接鼓励国民生育的法规外,我国在住房、教育等方面也同时期颁布了很多政策,目的就一个,促进老百姓生育。

甚至当初《民法典》里面增加了"离婚冷静期"的规定,也被网友们调侃"国家不让离村,倒逼老百姓生小孩",可见当时关于国家促进生育已经成了全民话题。

另外还有这次四川省颁布的《四川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也是以法规的形式,恢复了老百姓的生育权利,目的也同样明显。

我认为,本次四川省新规生效后,如果未衍生重大社会问题,或者对当地生育确实产生了推进作用,其他省份也将会陆续跟进。

不过说实话,"未婚生育"这个概念,并非仅是法规层面的限制,还有社会习俗、传统认知上面的禁锢,试想在当前的社会中,有多少家庭能够接收没有结婚自己便生育孩子呢?因此该政策对于促进生育的作用,我觉得这个概率有但是不多。

老百姓为啥不敢生孩子?怕啊,养活自己都费劲,哪还有余力养孩子,疫情三年过去,没被裁员都烧高香了,整日战战兢兢害怕哪一天真的失业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就是身边的在做兼职的朋友越来越多了,自媒体、微商、刷单各种方式都有,原因是什么?老百姓都在想办法提升自己抗风险的能力,万一哪一天真的被裁了,不至于没有收入,所以说,当前阶段老百姓的幸福感并不高,高的是血压。

如何降低老百姓的负担?就一个办法:提振经济,还富于民。经济上去了,老百姓就有希望了,老百姓跟着富裕起来了,就开始"饱暖思淫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