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比利时王国首相亚历山大·德克罗访华,是今年首位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欧洲国家领导人。继比利时首相后,近期荷兰首相吕特访华。除此之外,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访华,美国财长耶伦打算在4月访华,德国总理朔尔茨将于4月率商业代表团访华,后续可能还会有西方政要或者代表团访华,今年中国又迎来一波西方访华潮。

在对华关系上,西方国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与中国不存在激烈的经济竞争关系,同时双方贸易合作以及各领域交往受意识形态影响较低。

像法国、西班牙以及今年首位访华的比利时,其经济支柱因中国全面崛起面临的挑战较小,与中国保持战略互惠符合他们的利益。比如,旅游业是以上三国的经济支柱之一,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有利于吸引中国游客,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

第二:与中国经济互补,但是对华政策受意识形态左右。3月26日到27日,荷兰首相吕特访华。众所周知,荷兰拥有光刻机巨头阿斯麦,该企业研制的高端光刻机被广泛应用于制造计算机芯片和电子设备。中国位于产业链的中下游,离不开处于上游产业链的阿斯麦光刻机。

美国通过威逼利诱荷兰对华"断供",试图卡住中国的脖子,但此次吕特到访中国后表示,"荷兰将确保出口管制措施不会专门针对某一国家,并努力降低出口限制造成的影响"。中国是阿斯麦的大客户之一,如果阿斯麦总是限制对华出口光刻机,其收入必然会受到影响,相应地研发收入会下降,这会影响到阿斯麦的发展潜力。当下中国虽然会因为"断供"受到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有能力攻克高端光刻机技术,到时光刻机就是"白菜价"了。因此,吕特必须慎重考虑是否还要跟随美国打压中国。

除了依托高端产业链卡脖子,美国曾施压澳大利亚,试图依托基础战略资源对华"釜底抽薪"。中国通过推动供应链多样化化解危机,澳大利亚偷鸡不成蚀把米。阿尔巴尼亚担任澳总理后,逐步改善了与中国的关系,目前中澳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第三:与中国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且对华政策受意识形态的影响非常大。

其中,德国和美国是最典型的两个国家。德国的经济支柱是汽车业,在巅峰时期,汽车业占德国总增加值的47%。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德国车企面临的压力极其大,随之与中国经济关系逐步从互补转为竞争。今年2月7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德国总理朔尔茨将于4月率领商业代表团访华,妥善处理与华竞争关系并加大德企在华布局预计是朔尔茨访华的重点议题。

3月27日,美国财长耶伦接受美媒MSNBC采访时放风打算今年4月访华。耶伦一副牢骚满腹的样子,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其首要或优先产业提供大量补贴。我相信,中国的愿望是在这些产业中真正焕发光彩,占据全球主导地位。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担忧是什么。我相信我们的担忧是合理的"。不过,耶伦话锋一转,强调美国不想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

美国不想对华"脱钩",主要原因是美国正在推动制造业回流,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美国制造有望重回大众视野,而中国市场广袤,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之一,成为美国制造最理想的出口对象。因此,未来美国非但不会对华"脱钩",还会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市场。

不过,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随着美国制造的崛起,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除了经济外,两国在地缘方面也存在激烈竞争。如何避免竞争演变为恶行竞争甚至冲突,考验着两国高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