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桂林一小区现"领导组团清淤泥"景象引争议

7月,正值全国多地进入汛期,暴雨肆虐,洪水无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在灾难面前,冲锋在前的基层干部,那些扛沙袋、筑堤坝的身影,温暖了无数人,他们的付出值得所有人的尊敬,最近发生在桂林秀峰区的一件事却让人五味杂陈,引发了网友热议,也将"抗洪救灾"与"形式主义"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桂林的女士发布的一则视频,她情绪激动地控诉当地领导在洪水退去后才出现在受灾小区,并质疑他们拿着铁锹摆拍作秀,视频画面显示,小区内洪水已经退去,地面上残留着淤泥和垃圾,一群穿着整洁、佩戴白手套,脚踩干净雨靴的人正在清理淤泥,其中几位疑似领导干部的人背对镜头,一言不发,拍摄者愤怒地指责他们"洪水来的时候不见人影,洪水退了就来摆拍",言语间充满了失望和不满

"洪水一来就跑路,退了就来摆"民众的怒火因何而起?

这段视频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共鸣,不少人对拍摄者的遭遇表示同情,认为她勇敢地站出来揭露了某些干部作秀的丑陋行径,人们纷纷留言,指责这种"形式主义"是对灾区群众的二次伤害,是对抗洪救灾精神的亵渎,洪水来袭时,他们在哪里?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这样的疑问,像一把把利刃,直指那些尸位素餐、只顾作秀的干部

诚然,洪水过后,清理淤泥、重建家园是当务之急,但如果只是为了拍照作秀而敷衍了事,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是真心实意为他们解决问题,谁是来走过场、做表面功夫,他们看得一清二楚,这位女士的愤怒和控诉,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折射出的是民众对"形式主义"的深恶痛绝,以及对真正为民服务的领导干部的渴望

镜头之外是否还有另一面?

事件很快出现了反转,有网友对视频内容提出质疑,认为拍摄者只呈现了部分画面,可能存在断章取义的嫌疑,他们指出,洪水期间,当地领导干部或许在其他受灾地区进行指挥调度,并非无所事事,洪水过后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汇报也是常规操作,拍摄工作照并非刻意作秀,更有网友表示,在灾难面前,应该更加理解和包容,不要轻易地进行道德绑架

的确,我们不能仅凭一段视频就对事件全貌下定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理性和冷静,避免被情绪裹挟,被偏见引导,在真相尚未水落石出之前,任何妄下判断的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

"摆拍"与"记录"只有一线之隔?

这场"摆拍"风波,引发了人们对"形式主义"的深思,在灾情面前,任何形式上的"作秀"都显得苍白无力,唯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真正温暖人心,我们也不能将所有拍摄工作照的行为都一概视为"摆拍"

拍摄工作照的初衷是为了记录工作场景,展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抗洪救灾的场景,为宣传推广树立正面典型,鼓舞士气,但如果在拍摄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追求画面完美而忽略了实际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沦为群众口诛笔伐的对象

如何让"宣传"不走样如何让"行动"更有效?

这场风波,也给广大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在工作中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在灾难面前,更要以身作则,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宣传部门也要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宣传方式,避免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要深入一线,挖掘真实的故事,展现平凡英雄的感人事迹,用真情实感打动人,用正能量引导人,让宣传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灾后重建工作。

重建家园,需要更多"实干家"更少"表演者"

灾难面前,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面对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作为普通群众,我们也要理性看待,积极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来,用实际行动为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场桂林"摆拍"风波,最终的答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在灾难面前,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如何杜绝"形式主义",如何让"宣传"更接地气,更贴近民心。

这场风波也提醒我们,重建家园,需要更多"实干家",更少"表演者",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凝聚起战胜灾难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