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制造商在印度正面临着当地政府"本土化"的压力。

近日,据印度当地媒体Moneycontrol报道,印度塔塔集团 (Tata Group) 目前正在洽谈收购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vivo印度分公司的多数股权、成立合资公司等事宜。据称,印度政府希望印度当地的合作伙伴在与中国手机公司组建的合资企业中至少拥有51%的股份。印度政府还希望合资企业拥有本地高管和本地分销渠道。

报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谈判已进入后期阶段,双方开始讨论估值问题。塔塔集团对收购非常感兴趣,而vivo印度分公司希望塔塔集团提供更高的收购价格,目前一切尚未最终敲定。

据报道,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将确保印度当地企业和高管对印度国内手机行业的影响力,而该行业目前主要由中国手机品牌主导。

印度政府除了早先为中国企业罗织罪名外,为了提高当地手机行业的"含印量",印度也已对中国手机品牌提出了要求,以"推动"中国品牌更深入地"融入"印度市场,并"加强"与当地的经济合作。

这些要求主要包括:管理层本土化,印度政府希望中国智能手机企业在其印度分公司的管理层中,甚至是如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技术官等关键职位更多地聘用印度籍员工;销售环节本土化,印度政府希望在手机销售环节中,印度经销商能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由印度经销商主导的销售网络;生产合作本土化,印度政府鼓励中国企业与本土电子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在印度生产智能手机。

vivo于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据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今年5月公布的2024年一季度印度手机市场的数据,vivo以19%的份额首次占据销量第一。

但眼下,在印度方面的压力下,为保住在当地市场的份额,看起来vivo等厂商在当地不得不作出"本土化"的选择。基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就业等方面的考虑,印度想要提升本地行业的影响力可以理解。但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自由竞争,提升自身在行业的影响力,也应该考虑到公平性。过多类似的干预,终将对别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信心造成影响。

印度《经济时报》6月15日报道称,过去四年里,与中国日渐紧张的关系导致印度电子制造商损失了150亿美元,并造成超过10万个工作岗位流失。

印度电子制造业高管透露,有4000至5000名中国企业高管的签证申请正在等待印度政府审批,这阻碍了印度电子制造业的扩张计划。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印度政府已经建立起10天内审批商务签证申请的机制,但目前签证审批依然需要超过一个月的时间。

报道称,印度移动与电子产品协会(ICEA)和信息技术制造商协会(MAIT)正在游说印度政府,敦促新德里加快审批中国企业高管签证的进程。他们指出,技术和技能转让、安装和调试生产装置、建立效率流程以及进行维护都离不开中国高管的参与。

ICEA估计,如果中国和印度的商业活动正常,将使印度公司的国内附加值从当前的18%上升到22%-23%,从而每年额外为印度国内的手机生态系统带来1500亿卢比(约18亿美元)的国内附加值。

一名当地行业高管表示,自2020年以来,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以及印度政府对中企业务实施严格审查,许多公司停止了在印度的进一步投资,"如果这些公司决定离开印度,将对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供应产生重大影响,造成失业和大型制造商关门。"

此外,印度行业高管们还指出,如今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对参与印度"生产关联激励计划"持谨慎态度,这导致印度错失大量商机。他们估计,如果中国企业没有被禁止参与该计划,印度本可以多创造至少50亿至70亿美元的出口收入。

根据5月发布的全球贸易研究倡议组织报告,2023-24财年,印度电子、电信和电气产品进口额飙升至898亿美元,其中44%来自中国内地,算上中国香港则进一步提升至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