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陕西西安的一间出租房里,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正在翻看着手里的账本。这个老人名叫韩培印,来自陕西省蓝田县后镇乡梁峰村,1953年出生的他,当时已经54岁了。

韩培印

为什么这个年纪的韩培印还要背井离乡,来到西安打工呢?这都是因为韩培印手里的这个账本。账本里记录他为了供儿子读大学而欠下的两万元债务,为了还债,他不得不在一大把年纪的时候还要出来打工。

有人会说,十几年前的大学生应该很吃香啊,为什么都毕业了还要让老父亲帮忙还债务呢?这或许可以用韩培印的话来解释,那就是"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韩培印的儿子名叫韩胜利,他在2002年考入了西安石油大学的通讯专业,并于2006年毕业。但韩胜利并没有如他父亲所想的那样,找到一个坐办公室的体面工作,而是去偏远的甘肃,在野外干工程,一个月只能挣六百块钱。

西安石油大学

每次提到儿子的工作,韩培印都有些失望,他叹了口气,无奈地说:"一个月才六百块钱,还不如我在西安当农民工挣得多!"因为韩胜利挣的钱只够养活他自己,所以韩培印只得再次来到西安打工,偿还供儿子读书欠下的债务。

考上大学心情五味杂陈,半百父亲下苦力挣学费

韩培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来自陕西蓝田县后镇乡梁峰村,一直都是靠着家里的几亩地过活。要是在农村,韩培印的生活也还算不错,几亩地能让一家吃喝不愁,家里还有一些牲畜,以及一棵核桃树,妻子还经营着一家小卖部。但是如同大多数农民家庭一样,韩培印家里并没有多少积蓄,只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运转。

韩培印在工地上干活

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了一辈子的韩培印,深知当农民的不容易,像每一个农村家长一样,他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自己的儿子韩胜利身上。韩培印每天都在教育儿子,只有读书才能离开农村,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韩培印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儿子跟自己一样,干下苦力的工作。

在父亲的教育和自己努力下,韩胜利考上西安石油大学,他选择的专业是通讯工程。对于农村的韩胜利一家来说,根本不了解外面世界的发展,他们只是听说通讯专业非常吃香,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于是韩胜利就填报了通讯专业,并等待着录取通知书的到来。

韩胜利

很快,一封录取通知书就寄到了这个偏僻的山村,在当时能有一名大学生还是一件十分轰动的事情。韩胜利考上大学的事情立刻就在村子里传了开来,韩培印也非常高兴,这是年近半百的他所少有的风光时刻。

但伴随着录取通知书而来的,是高达七千元的学费,这是让韩培印一家始料未及的。因为在他们眼中,儿子上了大学就意味着出人头地,想不到这"出人头地"还得需要这么多钱!这笔钱韩培印根本拿不出来,他把家里所有的粮食和牲畜都卖了,也才筹集了三千多块钱。对于此时的韩培印来说,只有借债才能凑足孩子的学费了。

韩培印父子

韩胜利知道父亲的不容易,他表示自己可以出去打工挣钱,但遭到了父亲的拒绝。韩培印从小就不想让儿子干活,他只想让儿子好好读书,剩下的事情就由他来做。于是韩培印几乎跑遍了亲戚朋友,掏空了全部积蓄,才交上了学费以及住宿费,再加上包括伙食费、书本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韩胜利上大学的第一年就花去了近万元。

可这笔钱只是第一年的费用,韩胜利要上四年学,为了能让儿子顺利地完成学业,韩培印决定前往西安打工,这样一边能挣钱,一边还能抽时间看看孩子。韩培印没有文化,只能在工地做最累的活,因为年龄已经不小了,他累死累活干一个月,一个月也挣不了多少钱。就这么点钱,韩培印还得省着点花,因为儿子每个月都会来领生活费,他不能让儿子吃不上饭。

韩培印父子

时刻叮嘱孩子好好学习,为凑够生活费四处借钱

这一天,韩胜利又来找父亲要钱了,但儿子一开口就让韩培印颇感震惊,因为儿子这一次不仅要拿200块钱生活费,还要700元书本费,这一下把韩胜利刚攒下的钱给掏空了,但韩培印并没有对儿子说太多自己的不容易,因为父子俩早已心知肚明,他只想让儿子好好读书。

韩培印的学习并不是太理想,他羞愧地告诉父亲,自己的四级考试没有通过,这次是差二十多分。韩培印无奈地教育儿子,一定要好好读书,而且首先要学好英语,在这位农村父亲的眼中,英语是比较高级的科目,好像学好了英语,就不再是个农村娃了。

韩培印父子

韩培印还让儿子学好普通话,并且要练好字,最后要把专业知识学好。通过这些话我们能够看出,像韩培印这样的农村老人,对于孩子的培养就是以城里人为标准的。那些大城市里的人,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且有时还能说几句英语,写出来的字也是十分好看。韩培印也想让儿子成为这样的人,或许这就是望子成龙吧!

韩培印还叮嘱儿子一定不要去网吧,因为网吧是最害人的地方,但他显然是多虑了,因为韩胜利根本没钱去网吧。

韩培印叮嘱儿不要去网吧

转眼间,时间又过了一个月,韩胜利给父亲打了电话,询问什么时候过去拿生活费,但韩培印已经没有钱了,他只能让儿子等几天。韩培印没有办法,他根本拿不出这些钱,只能找工友借钱。在儿子上学的这几年中,韩培印不知道找工友借了多少次钱。这些工友在知道韩培印供儿子读书的事情后,经常会借钱给他。

但日子一长,借给韩培印钱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些工友本来就跟韩培印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工,他们的生活也不富裕,这样频繁地借钱,他们也承受不起。后来每次韩培印要求借钱,工友们都蒙着被子装睡,这让韩培印颇感无奈。

好不容易有人要借给他钱,也只是十块、二十块的小钱,就算这么一点钱,韩培印也只能全部收下,并在自己随身带的本子上认认真真地记下金额、人名和日期。韩培印就这么一点一点地借钱,又一点一点地还钱,日子才能过得下去。

儿子懂事每月只要二百,背负太多期望性格内向

到了约定的时间后,韩胜利和父亲来到了一家面馆,吃了一大碗面,这是这位父亲能为儿子提供的最好的招待了。

韩培印父子

按照惯例,韩胜利每月的生活费为二百块,韩培印笑着问儿子:"二百块够不够啊?"韩胜利一边吃着面一边说:"够了,二百块就够了……"韩培印满意地说:"我一个月一百五十块就够了!"父子俩这种打趣式地聊天,背后体现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吃完面后,韩培印便带儿子来到了自己居住的出租屋,他从口袋里把自己东拼西凑借的二百二十多块钱拿了出来,准备交到儿子手里,这是儿子下个月的生活费。他一张一张地数着,只留了几块钱给自己,把剩下的都要给儿子。但懂事的韩胜利并没有全部收下,他只拿走了二百块钱,表示这些钱就已经足够了。

韩培印父子

韩培印掏出自己随身带的小本子,上面除了记账外,还有他自己写的一点东西。韩培印虽然是个农民,但喜欢写对联,并且经常在本子上记录一些对儿子期待的话。韩培印这次又把本子掏了出来,他念到:"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的回报,如果不是为了明天的回报,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付出,这是一个道理。"

韩培印接着给儿子算了一笔账,他算了算,儿子上一年学要花八九千块钱,算下来每天都要二三十块。其实韩培印说这些话,都是为了让儿子知道他上学不容易,以此来激励他好好学习。

韩胜利

这些话固然承载着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但也不可避免对韩胜利施加了过多的压力。韩胜利不仅是全家的希望,更是村子里的"明星",这些沉重的包袱都压在他的肩上,使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了。所以,韩胜利养成了内向的性格,他不爱说话,做事也十分低调,这样内向的性格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的成长。

饮食寡淡每天只花5块钱,无视他人眼光捡瓶子卖钱

但韩胜利也是个十分懂事的孩子,他非常清楚父亲的难处,所以他想方设法地为父亲减轻负担,比如每个月他只要二百块生活费。二百块生活费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韩胜利每天的伙食费只有七块钱,也就是说韩胜利每日三餐只能花七块钱,并且不能有其他方面的开支,这样二百块才能勉强够他生活一个月。

韩胜利在食堂吃饭

这要是放到我们现在来看,是难以想象的,但韩胜利做到了。他每天早饭只花一元钱,午饭和晚饭各花两元钱。韩胜利在食堂只能吃两个素菜,每过两天才能吃一顿荤菜,这样的生活韩胜利过了四年。因此,当大家上了大学都在发胖时,韩胜利却瘦了,因为他每天的饮食太过清淡,吃的东西几乎没什么营养。在这种生活条件下,韩胜利变得十分瘦弱。

除了节省生活开支,韩胜利还要挣外快,但这种挣外快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去做些大学生兼职。韩胜利选择的是捡空瓶子卖钱,就连这种事情他都是瞒着父亲的。或许在韩胜利看来,如果让父亲知道自己捡瓶子,会加重父亲的负担。

韩胜利在捡瓶子

于是,韩胜利经常会提着一个袋子来到体育场,他从地上捡起同学刚刚喝完的空瓶子,一个一个放进袋子里。有时候,他还会坐在球场旁边,等待着同学打完球后,过去捡留下的瓶子。

这样的场景实在是令人感叹,一边是在体育场纵享青春、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一边则是提着袋子,等待着捡空瓶子的韩胜利。同样都是一所大学的同学,为什么生活过得天差地别?别人的大学生活都是五彩斑斓,大学四年是很多人记忆中最美好的岁月,但对韩胜利而言,大学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

韩胜利

他享受不到上大学的乐趣,对于他来说,上大学更像是一种使命,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培养,是为了对得起自己这么多年来的付出。韩胜利的大学生活,没有丝毫的轻松可言,有的只是为了上学而上学的疲惫罢了。

韩胜利早已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提着塑料袋,绕着校园捡空瓶子,就连垃圾桶他都会去翻。同学们在得知他的故事后,也会主动把瓶子送给他,有的同学还会给他送衣服。韩胜利穿的衣服是同学送的,裤子是父亲的工友给的,就连手表也是弟弟赠送的。

韩胜利

对于这一切,韩胜利非常感激,也正是因为这么多人的帮助,韩胜利才能顺利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相比于舍友而言,韩胜利几乎穷得一无所有,寝室一共住了六个人,有三台电脑、五部手机。韩胜利什么也没有,要想联系到他,甚至只能通过他的室友。

一头是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父亲韩培印,一头是在校园里捡空瓶子的儿子韩胜利,这对父子俩虽然生活在西安这座繁华的城市中,但却只能如蝼蚁一般,为了明天的生活而奋斗。支撑父子俩的唯一信念,就是韩胜利毕业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

韩培印

喜欢写对联的韩培印念起了他在2003年所写的对联:智慧能开多彩华,劳动才结幸福果,横批为"自强其力"。这副对联写作时,韩胜利才刚刚上大学,但对联中所体现的"自强其力",却支撑了父子俩足足四年。

性格内向迟迟找不到工作,为了就业宁愿去做服务员

很快,韩胜利就要毕业了,父亲韩培印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他盼望着儿子能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但现实却让这位父亲大失所望。

韩胜利在找工作

韩胜利拿着简历,来到了招聘大会,他转了两个多小时却没有说过一句话。性格内向的他,在招聘大会上显得格格不入,他竟然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韩胜利无奈地说,他看中的几家企业,都是招计算机专业的多一些,通讯类职位招得比较少。

眼看临近毕业,韩胜利心里也越来越着急,他带着简历跑遍了西安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他一直有一个梦想,这也是他父亲的期望,那就是能留在城里。如果不留在城里,那么他读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呢?

父亲韩培印也笑着说,如果读完大学又回到农村,那么肯定会遭到村里人的嘲笑。背着包离开农村去上学,上完学又背着包回农村,这大学不是白读了吗?

韩胜利去人才市场找工作

但现实却很残酷,严峻的就业形势让韩胜利不得不低下头选择接受现实。对于韩胜利而言,能找到一份月薪六百的工作就很满足了,这起码能维持生活。他尴尬地说,哪怕没有六百,三百他也能接受,就算不给钱白干活,他也愿意,因为这总比他毕业即失业要强得多。

但问题又来了,如果他干活挣不到钱,那么住宿费、伙食费什么的,还是要跟父亲要,这是韩胜利接受不了的。他最后无奈地说,实在没办法他就去做导购,做服务员,哪怕是做保安都可以。当被问道他这样做父亲能不能接受时,韩胜利默默地说:"接受不了也得接受啊,因为现实就是这个样子……"

韩胜利

毕业工资不如父亲打工多,"男怕选错行" 一语成谶

最终,韩胜利去了青海某公司,天天在野外工作,一个月的工资是六七百块钱,这让老父亲韩培印大失所望。他本以为儿子好歹是本科毕业,肯定能找个坐办公室的体面工作,没成想最后还要去野外干活。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儿子一个月才挣六百多块钱,这还没他在西安打工时挣得多。

性格内向而且家庭不好,所以韩胜利读了这么多年学,却没能谈到女朋友。等到韩胜利毕业,就有人给他介绍了个小学老师,对于这个背负了太多期望的大男孩来说,或许确实应该考虑一下婚事了。毕竟只有结了婚,韩胜利的生活才能翻开新的篇章,只不过性格内向的他还不知道怎么处理感情关系,而且结婚也需要很多钱,这让未来充满了未知数。

韩胜利

对于最后没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父子俩的想法是一致的,那就是选的专业不好。韩胜利毕业后才知道,通讯工程是前几年火热的专业,等他就业的时候,这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了,这可真是"男怕选错行"呀!韩胜利最后算了算,他从小到大,光上学就花了近十万元,如果要以他目前的工资水平,恐怕得15到20年才能挣回来。

父亲韩培印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2013年,也就是在他六十岁时,一家人能去北京好好玩几天,那时候大家都有钱……如今已经2022年,算了算韩培印应该年近七十了,我们不知道他现在过得如何,有没有完成去北京旅游的心愿,我们只能祝福这位老人的生活能越过越好。

韩培印父子

结语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是啊,都说金钱乃身外之物,但如果没有了钱,那生活能过得好吗?

"寒门出贵子",这句话是说着好听,做起来太难。但是对于像韩胜利这样穷苦出身的孩子来说,读书也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毕竟,如果不努力,那就一定不会成功。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