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青海西宁市一名市民发布视频,称其正在湟中区第一中学读初二的孩子小严因罹患脑膜炎去世。

据其展示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开具的微生物检验报告单,小严感染了脑膜炎奈瑟菌,另一张同样由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开具的凝血检验报告单则显示,小严的相关指标均与正常值相差较大。

7月3日,西宁市湟中区教育局、卫生健康局发布关于湟中区第一中学2名学生因病死亡相关情况的通告。通告称2名学生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属于乙类传染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春季,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官方通报

据"湟中融媒"微信公众号消息,7月3日,青海西宁市湟中区教育局、卫生健康局发布关于湟中区第一中学2名学生因病死亡相关情况的通告。

近期,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有2名学生因病死亡的消息引起网民关注,现就相关情况通告如下:

湟中区第一中学共有学生4301名,其中初中生1542名,均为走读学生;高中生2759名,其中寄宿学生1341名、走读学生1418名。

病例1相关情况:6月5日晚上,湟中区第一中学八年级(5)班学生马某某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经核实,6月5日上午第三节下课后,湟中区第一中学开始布置高考考场,并按时放假,马某某回家之后,第一时间在班级群里回复已到家。6月6日中午,马某某家长打电话给班主任,反映"马某某在6月5日晚因病抢救无效死亡"。6月8日,湟中区疾控中心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报告1例湟中区域内流脑病例"。区疾控中心立即核实后向区教育局进行反馈:"该死亡病例为马某某,死亡诊断为脓毒血症,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6月9日,区疾控中心根据《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对马某某所在班级全体师生进行咽拭子采样并采取了停课居家健康监测、建议预防性服药等措施,省市区三级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工作。期间,学校严格按区卫健、疾控部门要求落实学校晨午检及消杀等工作,卫健、疾控、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现场检查指导,并通知全区各学校加强常态化防控。6月12日,市疾控中心反馈,马某某密接人员采样检测结果均无异常。

自马某某6月5日离开学校后,同班学生一直未返校,经最长潜伏期7日的医学观察,该校无新发病例,省市疾控专家依据《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综合研判予以结案,6月13日该班学生正常复课。复课后,学校继续按照区疾控中心要求,严格落实消杀防控措施。

病例2相关情况:6月26日中午,湟中区第一中学八年级(5)班学生严某某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经核实,6月25日晚上,严某某家长打电话反映孩子回家后有吸冷现象,并询问学校是否组织活动。经学校核实,当天按正常课程上课,未安排课外活动,同时了解到,当天下午放学后,学生严某某和7名同学自发到盖排巷篮球场打篮球。6月26日早上,家长打电话反映孩子状态不太好,向班主任请病假,中午,家长打电话告知班主任,孩子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得知情况后,区教育局会同区疾控中心,立即派工作人员前往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了解情况,医院提供住院病案显示主要诊断为暴发性紫癜(病历显示该学生曾于7年前患过"过敏性紫癜")。6月27日上午,区疾控中心接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反馈"严某某脑膜炎奈瑟菌血培养阳性"。区疾控中心立即报告省、市疾控中心,省市区三级疾控中心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湟中区第一中学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对严某某密接人群91人中的89人进行采样(其爷爷奶奶2人拒绝采样,但已落实居家健康监测、预防性服药措施),7月2日市疾控中心反馈,采样人员检测结果均无异常。

病例1与病例2关联情况:流行性脑膜炎属于乙类传染病,潜伏期为1-7天,6月5日,病例1出现症状死亡后,其所在学校在省市区疾控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6月8日,病例2咽拭子采样结果为阴性,至6月25日病例2出现症状,两个病例间隔跨度为20天。

【注释:流行性脑膜炎属于乙类传染病,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带菌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形感染率高,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高达50%以上。脑膜炎奈瑟菌存在于感染者的鼻咽部,人群普遍易感,仅约1%感染者发病。脑膜炎奈瑟菌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直接传播,病菌侵入鼻咽部并繁殖,或成为无症状带菌者,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自愈。在少数情况下,进入血循环,形成暂时菌血症,可无明显症状或表现为皮肤的出血点而自愈;仅极少数发展为败血症,细菌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侵犯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奈瑟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对寒冷、干燥、热及一般消毒剂极为敏感。--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传染病学》第六版】

流脑的特点有哪些?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低龄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易感染。随着抗生素的应用、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死亡和严重后遗症已大幅度下降,但仍有少数患病儿童会留有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流脑是如何传染的?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可通过咳嗽、喷嚏等呼吸道飞沫传播。

因为病菌在外界生活力弱,间接传播的机会少,但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接吻、哺乳等也可能导致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

感染了脑膜炎双球菌有什么临床表现?

感染流脑后,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低龄婴幼儿感染流脑后,病情一般比较严重,常表现为睡眠不安、突然尖叫、两眼凝视不动,甚至出现全身抽搐等。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流脑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容易混淆和漏诊,耽误治疗。

如何预防流脑?

一、接种流脑疫苗

接种流脑疫苗是给孩子最好的健康保护,现阶段既有免费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又有自愿自费接种的非免疫规划疫苗选择。

1、免费的流脑疫苗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适龄儿童在6月、9月龄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3岁、6岁加强接种A+C流脑多糖疫苗,均为免费接种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途径:皮下注射。

补种原则:

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出生的适龄儿童,如未接种流脑疫苗或未完成规定剂次,根据补种时的年龄选择流脑疫苗的种类:

(1)小于24月龄儿童补齐A群流脑多糖疫苗剂次。大于或等于24月龄儿童不再补种或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仍需完成两剂次A+C流脑多糖疫苗。

(2)大于或等于24月龄儿童如未接种过A群流脑多糖疫苗,可在3周岁前尽早接种A+C流脑多糖疫苗;如已接种过1剂次A群流脑多糖疫苗,间隔不小于3个月尽早接种A+C流脑多糖疫苗。

2、自愿自费接种的非免疫规划疫苗

目前有多种,分别是AC结合疫苗、ACYW135群流脑多糖疫苗、ACYW135群流脑多糖结合疫苗,家长可以在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情况下选择为孩子接种,不同产品接种起始月龄及接种剂次见疫苗说明书。

(1)对于小于24月龄儿童,如已按流脑结合疫苗说明书接种了规定的剂次,可视为完成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剂次。

(2)如儿童3周岁和6周岁时已接种含A群和C群流脑疫苗成分的疫苗,可视为完成相应剂次的A+C流脑多糖疫苗接种。

二、其他措施

除了疫苗接种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他卫生措施同样重要,包括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加强锻炼、按时作息、充足睡眠,合理膳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出现症状时,应及时规范就医;早期发现、早期规范治疗可以减轻症状、避免出现严重健康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