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激烈的职场,招聘门槛似乎越来越高。3轮面试都已过,最后却卡在了性格测试上,这里面有求职者的无奈,也有对招聘公平性的质疑。性格测试,这一看似科学的招聘手段,真的能准确衡量一个人的职业潜力吗?

性格测试在招聘中逐渐普及,如同一场无声变革。据《工人日报》报道,今年春招,在北京参加的大型招聘会上,发现一些挺吸引年轻人的大企业要求做相关的抗压测试、性格测试。

"今年春招,我在北京参加了一场大型招聘会,发现一些挺吸引年轻人的大企业要求做相关的抗压测试、性格测试。"求职者李雪告诉记者,10年前她找工作时,有这种要求的企业还不多见,而现在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

求职者李雪的经历,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从MBTI到九型人格,这些测试试图将求职者的性格特征与岗位需求进行匹配,但真的科学吗?

"测试结果显示我缺乏进取心和抗压能力,我觉得不准",这是许多求职者的共同心声。性格测试的科学性受到质疑,甚至有求职者通过技巧"伪装"出企业需要的性格特征。这种可以被操纵的测试,其准确性又如何保证?

不过,企业对此有着不同看法。性格测试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筛选的"通用语言",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朱丹坚信,这能提升招聘效率。但这种以效率为名的筛选,是否忽略了个体的多样性和潜力?

性格测试争议,一度引发法律和伦理讨论。"用人单位不得设置与岗位无关的条条框框限制求职者平等就业,"专业律师的话提醒我们,招聘过程中,公平性和合法性同样重要。

"性格测试让我感觉公司只喜欢那种热爱交流、热爱团队、热爱创新、热爱规划的人",社交平台上,求职者发出了对性格测试的质疑。这种测试,是否成为了就业歧视的"新马甲"?

要考察求职者是否适合岗位,必须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士指出性格测试的局限性。多元化社会,单一测试并不能全面评价一个人。

性格测试争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职场内卷的现实。这场无声战争中,每个人都在为一个机会而努力。而当机会的门槛变得越发苛刻,社会是否应该反思,这样的招聘真的公平吗?

"工作内容会重新塑造人的性格,企业也不应该完全依赖僵硬的测试去给求职者分配工作",网友们的评论,给了人们深刻启示。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人的性格和能力同样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性格测试的争议,也让人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人才?是那些在测试中得分高的人,还是那些具有潜力、愿意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人?

通观社会种种,职场内卷的现实,让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问题:性格测试,其实只是经济内卷、就业疲乏大环境下的一个缩影,一个侧面,但它引发的讨论,值得社会每一个人重视和共情。

毕竟,这样下去,内卷浪潮一定会传导到社会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