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额外关税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显得另有"图谋"。

按照以往欧盟的习惯,要是真的想加,直接就会宣布措施,可这回不仅留下了近一个月的空窗期(说要在7月4号之后落地实施),还对我国电车企业加征关税的具体数额各不相同。

果然,据观察者网报道,近日,欧盟内部传出了有意借此迫使中国车企赴欧洲组建合资企业,并与欧盟同行分享技术的声音。

好家伙,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原来是盯上了我们的技术,巧取豪夺这一块可真是被欧盟玩明白了。

从这个逻辑出发,欧盟近期的一些操作就可以一目了然。

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出的通告显示:

欧盟委员会对三家抽样中国汽车制造商征收的关税分别为:比亚迪17.4%、吉利20%、上汽集团38.1%。

此外,中国其他参与调查但尚未抽样的电动汽车生产商将被征收21%的加权平均税,没有配合调查的公司将被以38.1%的税率征税。

同样是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关税却有着明显的差别,而这背后体现的原来是这些车企与欧洲合作的参与度。

比亚迪此前确立了目标,声称将在2030年之前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动车商,而且已经在欧洲投资设厂,并且准备在2025年在欧洲建立第二家装配厂,也就是说,比亚迪进军欧洲市场的目标是明确的。

这在欧盟看来,与比亚迪合作的机会有很多,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比亚迪面临的关税最低了。

而与之相反,上汽集团之所以面临最高的38,1%的关税,恐怕要和此前宣布"没有计划在其欧洲工厂生产由中国合作伙伴生产的电动汽车"有关。

说到底,欧盟还是"看人下菜碟",想通过不同的关税对待和一定的缓冲空间,来促使更多中国电动车企到欧洲投资设厂,进而找机会赚取我们的技术。

欧盟真的是下了一盘"大棋",不少人说这和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引用西方技术类似,但需要弄明白的一点是,我们是以市场换技术的,而欧盟却是通过强取豪夺的方式,这有着本质的不同。

那面对欧盟的"计谋",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负责人做了明确的回应:

中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采取了众多强有力的措施保护国内外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在知识产权合作方面,中欧双方建立了知识产权工作组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中欧双方一直保持着有效沟通,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

也就是说,技术合作是可以的,但不能以强取豪夺的方式进行,我们已经做好了相关准备,欧盟想通过加征关税逼迫我们让步显然是痴心妄想。

而且,面对欧盟的制裁,我们也有反制的手段。

日前,商务部就宣布对产自欧盟的猪肉和乳制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此举直接打中了欧盟的"七寸",欧盟的农民慌乱不已,西班牙、丹麦等农业大国都纷纷要求中方慎重考虑。

而且即便是电动汽车这一项,欧盟内部的意见也出现了较大的分歧。

日前,德国商会代表马铭博就反对了欧盟对华加征关税一事,他说:

当今,汽车产业布局遍布全球各地,绝不可能通过局地保护来提升本土企业竞争力。同时,在欧盟本次对中国汽车制造商展开调查之前,并没有任何德国企业抱怨过中国电动车补贴政策。

此外,不少欧盟国家汽车制造商也反对加征关税的举动,他们更愿意与中国电车企业加强合作,加征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微乎其微,反而不利于欧洲本土电动汽车的研发和发展。

因为我们的电动汽车物美价廉,欧盟不要,我们完全可以向东盟、北非、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占有率依旧会不断提高。

欧盟对我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到头来只会令欧盟各国电车企业固步自封,落后于发展潮流,继而欧洲的衰落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希望欧盟不要再动小心思,要合作就开诚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