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矿床地质学家,安徽省原地矿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技术顾问,安徽省院士专家联谊会第一届会长常印佛,于2024年4月27日上午9时因病医治无效,在合肥逝世,享年93岁。

常印佛院士

常印佛,1931年7月6日生于江苏泰兴。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52-1965年在长江中下游从事矿产勘查工作;1965-1974年由原地质部先后派往越南和阿尔巴尼亚从事援外地质技术工作;1977年起,先后任安徽省地质局(后改称地质矿产局)副总工程师、副局长、总工程师、技术顾问;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教授级高工、合肥工业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常印佛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过多项大型勘查和科研项目,在地质科技管理和政策制定方面作出贡献。他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地质工作,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亲自赶到各地开会、考察。他曾以诗明志:"此身许国无多求,乐在图书山水间。"

"常印佛院士与铜陵"

1952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大学毕业的常印佛,被分配到正在组建中的地质部,成为了地质部6个直属队之一的安徽铜陵铜官山321地质队队员。

321队队员留影纪念(前排坐者左二为常印佛)

野外调查一天下来要走上四五十里的山路,饥肠辘辘,体力不支是常事。常印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中午吃两个馒头,等跑完大半路线,快要返回之前,再吃剩下的两个,以便补充些体力,支持剩下的路程。"地质人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打开了地质工作的局面。也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常印佛练就了很强的"野外生存工作能力",还摸索出适合安徽实际情况的一整套找矿技术路线和思路。

50年代中期,常印佛参加了铜陵铜官山铜矿勘探及外围普查,主编了铜官山铜矿地质勘探报告。在扬子江队与苏联专家共事期间,他获得了前往长江中下游其他地区考察和工作的机会,积累了丰富经验,还直接了解到苏联找矿工作中的若干方法,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地质专家、技术骨干。

1960年代,全国地质系统开始实行总工程师负责制,常印佛从321地质队技术负责人转变为总工程师,时年29岁。有人说,常印佛是个"怪人",做到了这个职位,却偏偏愿意进山勘探,足迹遍布铜陵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涉及矿种也不限于铜矿,对其他如铁、煤、铅、锌、钼等等多种金属、非金属、稀有元素矿床也都有了解。

在任总工期间,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对铜陵地区煤、铁、锰等多种矿产的勘探。他们首先在铜陵实施1:5万普查-测量工作,并研究了铜陵地区的控矿规律。与此同时,为了加强找矿工作的科研力量,在当时许多地区对地质资料控制比较严格的环境下,他提出了"热烈欢迎、积极配合、相互学习、共享成果"的方针,加强高校科研合作,师生们称为"开明地主"。在这个方针的推动下,先后有七八个单位,十多个项目在铜陵进行专题研究和方法试验,极大地提高了铜陵的地质研究程度。

致敬 缅怀